01
淘宝新招,升级价保
昨日,有消息透露,淘宝正式上线“价保中心”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一键价保”快速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即可退回差价。但目前,此项服务仅限88VIP会员使用。
有网友针对此消息表示:“我都使用京东的价保服务好几年了,淘宝作为电商平台的龙头老大,不至于这么落后吧?现在才上线价保服务?”
对于网友的疑惑,有必要解释一下。此次,淘宝上线的是“价保中心”功能,是在之前价保功能基础上的一个升级和完善,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功能。
据了解,淘宝的价保功能早在2016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就已经上线了。
当消费者通过天猫及营销平台购买标示有指定价保服务标识(如“15天价保”、 “30天价保”等)的实物商品后,在价保期内,若同一商家的该同一商品出现降价,则消费者可申请价保补差,各平台价保系统将根据相关规则计算差价额度,并实现向消费者的差价补/退。
虽然价保功能一直都有,但过去的价保入口非常隐蔽,用户想要使用此功能的话,得先找客服,发送“价保”关键词,这个服务才会弹出来,而且还得自己去“全部订单”页面翻到自己想要价保的订单,整个过程十分繁琐。
而现在上线的价保中心,不仅把入口放在了较为显眼的地方,还对订单进行了筛选,清晰罗列出90天内可支持价保的订单。
只要打开淘宝APP,进入首页后点击我的淘宝,然后点击专属客服即可看到“价保中心”的入口。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次上线的“价保中心”对用户而言确实方便不少。
不过,在如今电商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淘宝却反其道而行,开始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这一招确实出人意料。
02
竞争加剧,另辟蹊径
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在当下电商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把服务细节当做突破点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毕竟,近几年来,各大平台为了刺激用户消费,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个购物节活动,频繁的节奏不仅让消费者们感到疲劳,也让商品的价格陷入波动。
很多在非购物节活动用没有优惠的价格下单的用户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于是造成一系列麻烦。
而购物节的商品也不是所有都会降价,有些不良商家,就趁着购物节优惠的噱头,暗暗把商品的价格提高,等购物节过去,再把价格恢复到原先的数字,间接造成用户的损失。
价保服务的完善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解除消费者的顾虑,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消费者的购买力上来了,平台的营收不就增长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自然也强了。
淘宝突然在服务上下功夫,目的也就在此。但相比京东来说,淘宝在服务上还是差点意思,类似“价保中心”这样的服务,京东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更别提大一点的售后服务,京东更是完胜淘宝。
而淘宝也深知这一点,在存量市场已经到来的当下,夹在京东和拼多多之间的淘宝,势必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用户增长出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留住当前的用户才是重中之重。
去年六月份,淘宝就针对88VIP用户,推出了专属管家服务。为每个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一个问题,专属管家会跟进到底。
比如,此前当消费者在淘宝上预订了飞猪上的酒店,遇到问题时,淘宝客服会引导至飞猪客服,流程较长。如今,这样的问题,专属管家一个人就能全部搞定。另外,在服务温度上,专属管家也更主动。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见顶,电商平台存量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后一道城墙。为了在电商市场愈演愈烈的竞争困局中突出重围,各大平台都在服务方面加重投入。
但服务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利益,所以对于用户来说,还是需要注意这些贴心服务背后隐藏的消费“陷阱”。
03
服务问题,不容忽视
就拿看似完全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保障用户权益的价保政策来说。不管是早已完备的京东价格保护,还是新上线的淘宝“价保中心”,都远没有他们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透明。
提供价保服务的平台喜欢宣传所有活动商品都能价保,促使消费者打消顾虑。但事实上,活动中的产品要想实现价保,往往被各种条件限制住。
例如,使用了平台优惠券和商家优惠券的商品不能使用价保功能,但很多购物节的活动就是在优惠券的基础上开展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完全可以利用发放优惠券来规避价保功能。而对于用户来说,这项功能也在种种规避之下如同摆设了。
除此之外,平台更是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价保产品的品类、周期和范围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例如一般容易出现价格波动的产品都不在价保范围内,或者价保时间极短,而且价保周期也会不停变动,去年天猫商城就为了吸引商家入驻,把15日价保的要求降到了7天。
平台都如此,更别提商家们了,自然是能钻空子就钻空子,使得这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打着“全价保、放心买”的口号,让消费者卸下防备,但却把服务停留在表面,等用户逐渐失望之后,卸下的防备终将会重新带上,到那时候,再想取得用户的信任,可就难如登天了。
所以电商平台要想用服务来打动用户,就不要钻空子,踏踏实实地做好服务,赢得用户长久的信赖,才能够在如今竞争加剧的电商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注:文/电商君,文章来源:电商报,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