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GGV纪源资本符绩勋:专注科技投资21年 GGV的变与不变

36氪 2021/10/19 09:15

作为GGV纪源资本(以下简称为“GGV”)的“船长”,符绩勋习惯把2000年之后的中国市场以十年划分——

第一个十年,PC时代,copy to China遍地开花;第二个十年,移动时代,copy from China开始发芽。到近两年,则开启了第三个十年,即技术驱动的时代。

在这种大趋势的预判下,GGV的调整是果决的。

2021年初,GGV完成最新一期美元及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总规模超过200亿。目前GGV累计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92亿美元(约合600亿人民币)。显然,符绩勋和整个GGV团队都很清楚,对于科技类公司需要投资机构长期投入、陪伴的特点,充足的“弹药”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GGV也深谙今天投资机构间的竞争“绝非仅仅是资本的竞争”。早在2014年,绝大部分机构都还只有前台和后台的时候,GGV就开始了中台的搭建,系统性地为被投公司提供战略建议、资源匹配、媒体公关、人才招聘等各方面的支持。现在,能实质性地帮助被投公司提升价值的中台体系也已成为GGV一张鲜亮的名片。

到今天,GGV在企业服务和前沿科技上的投入占到近几年投资总量的六成以上,取代了原本占据主要方向的消费端和互联网端。GGV极为关注中国本土新兴科技生态的发展,投资了包括半导体、新能源、AI+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硬科技领域里的多家行业内顶级公司,包括小鹏汽车、小牛电动、亿航、旷视科技、Momenta、极智嘉Geek+、科亚医疗、青藤云、百图生科、吉因加等等。

毫无疑问,在中国市场走过21年的GGV在时代的浪潮中,GGV的规模在扩大、方向在调整、战略在变化,但整个团队却始终给人一种稳定、坚实的模样。“坚持精炼,坚持在一线,坚持为结果负责。”GGV人效奇高,中国市场的投资团队17人,全球也不过30人上下。2021年,6位管理合伙人中的4位登上福布斯Midas Top100榜单,最好成绩排名前三。

GGV的形象在变,却始终有一颗精神内核——合伙人文化。这种文化也在持续影响着GGV新十年的投资。

近日,36氪专访了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在此次访谈中,符绩勋系统梳理了GGV在科技方向投资上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支撑这支高效团队的精神内核。他告诉36氪:“对市场的判断不是我们空想出来的,我们判断的依据往往来自用户端和创业者两端。我坚定地认为,管理合伙人需要始终在前线,需要一直保持对投资一线的能见度。”

或许,这就是GGV21年来始终能尽早发现机会、抓住机会的秘诀。

以下为对话——

01

“懂是发现价值的前提”

36氪:我们观察到,从2018年左右开始,GGV的投向开始更多地关注科技领域。这是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符绩勋:如果我们观察过去20年中国整个??创新创业的发展,尤其是前面的??十五六年,主要的创新创业公司,成功的核心还是围绕在商业模式上。从前期的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这些底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输的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也降低了门槛,这样带来的商业机遇创造了从BAT,到滴滴、美团、字节等大公司。尽管这段时间中也有科技创新,比如我们在2003年就投资了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瑞声科技,在声学部件中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在2018年之前是为数不多的。

但过去几年,中国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投资机构的竞争也进入存量市场的竞争。同时,数字化也从C端向B端在转移,这是因为用户端在深度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端也更好的去进行数字化经营,这创造了软件、硬件上的各种机会。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变化也是一大影响,让很多的企业要重新思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加上中国人口红利到达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有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这几个原因叠加驱动了过去2-3年中国市场中智能化、硬件、科技的发展。

既然中国已经不再是copy to China,对于GGV而言,也需要有一定的布局。?

36氪:具体来说,环境变化下,GGV的科技投资进行了怎样的变化?

符绩勋:最近我们统计了一下,过去20年GGV的投资大部分还是围绕消费端和互联网端,占总体数量的60%左右,剩下的40%是投向企业服务软件,以及智能终端硬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沿科技”。但很重要的是,这40%主要发生在近几年。如果按时间切分,我们在企业服务和前沿科技上的投入,能占到近几年的60%-70%。

36氪:近几年,我们在很多主流投资机构中都看到了这种投资重心的变化。在你看来,相比同行,GGV在投科技上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符绩勋:的确,投资科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我觉得,投科技不管是投向哪个方向、哪个领域,其实关乎一个投资团队,换句话说,如何搭建团队使之具备分析、判断的能力与最终是否能把握住机会息息相关。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工程师出身,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前,我曾在惠普公司做研发项目负责人,负责通过软件设计一台打印机,我接触过当时非常多的设计软件,也对软件形成了一套感觉,对整个软件协同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又比如Jenny(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她也是工科出身,之前在新加坡科技局是升级战斗机的,所以她对前沿科技的项目也有她的感受和逻辑。

36氪:这种根植于团队基因的“逻辑”和“感受”有持续强化吗?

符绩勋:最近这两三年,我们招了蛮多的博士,来自清华、斯坦福、伯克利、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等学校,专业也包括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生物等等。我们正在持续搭建团队。

36氪:听上去科技投资的竞争力还是得围绕着“懂”这件事。

符绩勋:这是当然。当投资人走向科技创新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稍微懂这个,这样才有一个框架去判断什么是科技创新,怎么去衡量价值。

36氪:“懂”这件事对科技投资有多重要?

符绩勋:我前面提到“懂”是发现价值的前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求投资人能与他有共同语言、形成共鸣。尤其是今天的创业者,有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一方面是背后的生态资源、品牌背书,另一方面就是投资人是否能真正与他产生共鸣。作为投资人,是不是懂他、认可他的愿景?这些都需要对技术有一定的认知。不见得非得意见相同,我经常会提出和创始人不同的想法,但他能够感受到你理解技术的大逻辑,提出的建议是有价值和帮助的,这个时候他选择你一起合作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共鸣是得双方共同完成的。

但有一点要明确,我们做决策不是围绕着技术本身,不是围绕着整个创业公司的科技含量,而是在于??你能够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技术只是创业者?做事情的一个手段、是一个壁垒,但是它不是绝对的价值。?

36氪:什么是绝对的价值?

符绩勋:我曾经和李彦宏聊过这个事。百度有很多的技术,其中很多是很底层很核心的。比如围绕AI,百度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我和李彦宏说,需要有产品,有了产品你就有抓手把科技变得有价值。价值是体现在产品上的,而不是体现在科技上的。所以,什么是产品?可消费的才是产品,人们愿意为价值埋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比如这两年企服赛道很热,看SaaS公司都会去关注年度经常性收入,这就是在衡量价值。SaaS公司的产品可能是一套软件,也有可能是软件+硬件,我关注的是中小企业在你的产品上花多少钱,多大程度离不开这个产品。越离不开,这个产品就越有价值。

02

“GGV不是超级大,但足够大”

36氪:对一个投资人来说,“懂”指向的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而形成价值判断往往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试错。随着GGV向科技投资倾斜,让团队更快、更好地形成准确价值判断这件事上,你有没有秘诀?

符绩勋:?做投资没有谁能说自己从不走弯路。投资是对未来的判断,对团队、对趋势、对行业、对公司,都可能出错。

任何市场都有一个周期,我觉得现在投资硬科技,很像之前千团大战的时候。那时候,谁知道美团会最后跑出来呢?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才有能力去做一个判断,包括现在新消费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都还言之过早。

36氪:“乱世”局面下,GGV应该有提升准确度的方法吧。

符绩勋:我可以跟你说说我们当年为什么投小鹏汽车。在我看来,车的终局就是一个机器人,所以在GGV的视角中,是把小鹏汽车视作前沿科技公司的。当时那么多造车新势力,为什么我们最后选择投小鹏汽车?一方面是对团队的认知,我和何小鹏认识十多年了,但更重要的是,一家造车新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我很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答案是:创业者重要,对车这个产品的定位也很重要。

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电动车,那只是驱动能源的变化,未来更大的价值是智能车,是无人驾驶、辅助驾驶这些功能。以小鹏汽车的体量,竟然有几千人在专门做无人驾驶,这是我很看好他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小鹏汽车是生态很关键的一部分。透过小鹏汽车,我可以向供应链上下延伸寻找我们可投的机会。所以,不仅仅是今天GGV投资了多少家公司,曾经成功的被投企业会作为飞轮,让我们更好、更准确去把握生态里的新机会。这也是GGV今天的优势。

36氪:在GGV现实的投资中,小鹏汽车作为飞轮转起来了?

符绩勋:我们团队中,现在有几位同事在系统化地分析??车载的相关机会。我们在看,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哪些产品、哪些技术是需要积累的。比如电池,它是需要一定管理和处理能力的,最近我们就在看薄膜加热相关的公司。又比如芯片、半导体,如果车要变得越来越智能,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雷达、摄像头,这意味着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有能处理这些信息的芯片。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就是专门做视觉处理的。

这些都是GGV正在进行的研究,我们会拆开一辆车,就像当年我们拆开一个手机去寻找机会一样。手机大概有2000个部件,一辆车的部件是一部手机的10倍,有些是通用部件,有些则是高科技部件。?这个时候,要么就有很多??进口替代的机会,要么就有了自主创新的机会。?

36氪:我想,每一个投资机构都希望去投到这种具备飞轮效应的头部公司。前面你也提到今天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在于资金,而在于对创业者的理解力,以及生态和资源。拼资源这件事,GGV是如何具体去做的?

符绩勋:有个前提,好项目之间的竞争更多是竞合关系,很少出现谁能完全独家的。

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GGV对被投企业的价值创造从很多历史案例来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之前投资过百度,后来百度做了去哪儿的控股投资仍能独立上市,虽然再后来和携程做了一个合并,但在这个项目上创业者、投资人、LP都挣到了钱。还有土豆优酷的合并,是我们主导并代表同行去谈判并促成的,后来和阿里合并,也是我作为代表去和蔡崇信谈的。这些价值创造与投资机构背后的资源生态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整个创投行业中,同行们在这一点上对GGV也有共识。尽管我们难免在一些项目上有拼搏、有竞争,但在可选的情况之下,我们无论对创业者还是同行,都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

36氪:Longtechnology(看多科技)被整个行业都共识为“对的战略”。和GGV一样,一些头部机构也是近几年进行的布局调整。市场上也有很早开始就专注硬科技投资的机构。从你的角度看,先发优势会形成比较强的壁垒,对GGV在科技上的投资造成难点吗?

符绩勋: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没有所谓的壁垒,或者说很难有壁垒。投资行业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服务业,作为投资人,我们拼的是对一个趋势、一个项目的判断,然后再去做各种各样的赋能。

36氪:所以反过来也是一样?GGV今天围绕科技所积累的资源、所做的投资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壁垒?

符绩勋:是的。比如我们现在搭建了一个比较强的中台,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和合作,去培养创业者的各种能力。还有市场品牌、人力资源等团队,尽可能地去帮助企业做品牌、做招聘、配高管。但即便是这些,你说有很高的壁垒吗?其实也很难说,大家都在做,各显其招而已。

真要去说壁垒,我觉得有唯一一个可以不断去强化的,就是——规模。因为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它不仅要到的是钱,还要能够长期的陪伴和赋能。我不能说规模一定是一种壁垒,但规模效应有它难以取代的优势。

36氪:但所有人都会说,规模是回报的敌人。除了能投进头部公司,最终还是要给LP一份答卷的。

符绩勋:你说得一点都没错。在LP看来,投资机构的规模越大,做大倍数的难度就越大。所以,今天GGV是在有意选择我们的规模的。GGV不是超级大,但足够大。作为一个VC,GGV的体量是大的,我们可以投1-2亿美元的项目。但市面上还有很多体量比我们更大的机构。

36氪:“超级大”和“足够大”的区别是什么?

符绩勋:考虑规模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规模与能力是否能够匹配。我说的能力包括团队、决策机制、组织架构等等。钱多了以后可能会乱投,取舍做得不好,回报一定不好。所以,我们仍然在组织架构、团队配置上在强化自己。GGV会不断地放大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去增加资本。

03

“投资的核心一定是一个合伙人去做判断”

36氪:从GGV的角度看,消费互联网仍有投资的好机会吗?

符绩勋:消费互联网仍然有机会。主要是来自于新消费、??新零售、新品牌这些方向,GGV也仍然有相关的布局。但从大面上说,我们的投资重心相比此前的确有了一个对调。

36氪:有投资人跟我说,消费互联网时代是狙击手型投资人的时代。但到了科技投资时代,必须集一个机构的能力进行团体战才能取胜。你同意吗?

符绩勋:首先,不论to C还是to B,好的公司对其产品一定是有创新的思考在里面的。抖音、快手、小红书,虽然看上去科技要素不是核心,但产品对用户的洞察,让用户不断地去使用,是有极强的思考和创新在里面的。

然后从组织形态来看,我认可通过团队的形式把一个行业看透,但核心一定是一个合伙人去做判断,至少这是GGV的理念。对最终判断这件事,我是把权力下放到合伙人身上的,我对合伙人有要求,因为他要背负这方面的责任。

36氪:你不相信“团队力量大”这句话?

符绩勋:在创业创新这件事上,好项目往往充满了争议。GGV的合伙人需要背负这方面的责任,也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他需要有综合不同意见的能力,最后自己做出判断。就像当年我投小鹏汽车的时候也充满了争议。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投没造过车的人?各种各样的声音中,需要有一个人做判断。

36氪:这也是你到现在仍在一线的原因吧?

符绩勋:我坚定认为,管理合伙人需要始终在前线,需要一直保持“对投资一线的能见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能从中得到创业者带来的“启发”。创业者比我们更加敏锐,他们天天浸在市场里面,会知道有哪些机会点。

36氪:举个例子。

符绩勋:为什么我们最近在关注“AI+新药”这个趋势?因为我们与一些创始人沟通过,了解了这个市场中的痛点。第一,AI现在非常普及;第二,药的开发周期平均来说大概13年-14年时间,从选择靶点到分子筛选是3年左右的时间,再进入到临床一、二、三期,时间很长,但通过AI可以增加小分子药选择的成功率。通过和更多的创业者的了解,我们才能看清市场,才可以分析判断要去进入哪个细分赛道,才能看懂哪家企业战略逻辑更强、哪位创始人更有潜力。

36氪:经典VC中,做出判断的人往往是金字塔尖的那一两个。但投资机构要形成真正的品牌,判断力是要有代际传承的,很多机构在这件事上都失败了。GGV的解法是什么?

符绩勋:我举个例子,半导体赛道上,有几位同事专门看这个方向,我希望培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会跟他们说“要取舍”。有A、B、C公司,怎么选、为什么选。我告诉他们:选了A就不能投B、C,有可能投错、有可能错过,这都是你的责任。三年、五年中,我们肯定投错过、错过过,但我希望我们会成为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人物。

36氪:现在还有GGV想投而投不进的案子吗?

符绩勋:我不敢说10家我们想投的案子中有10家会选我们,但这个数字能到8-9家。

36氪:这份自信的来源是什么?

符绩勋:首先是行业口碑,GGV真真实实创造了很多的价值,还在持续创造更多,包括我们现在组织的各种课程、人才对接出海等做法。

另一方面,GGV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和绝大部分中国投资机构相比,我们有一个比较全球化的团队,并能有效给予公司全球化的价值。比如,我们随时可以给在其他地区的合伙人打电话,对接海外资源和帮助。同时还能给创始人提供全球化的视角。GGV全球之间的联系是无缝的,在一条船上还是在不同的船上,效果会截然不同。

36氪:你说过VC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还没有拿到奖牌的时候,你认为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是最公平有效的?

符绩勋:我们更看中的是“影响力”,即一位投资人能否对创业者形成影响力。创业者为什么相信你?为什么愿意跟你合作?投资人的财富不在于自己金库中有多少钱,而应当在于周边的这些朋友和合作伙伴。

注:文/36氪,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36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