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9月4日消息,在2021中国电子商务大会跨境电商论坛上,粤港澳国际供应链总裁 于崇刚发表了题为《数字服务贸易平台,提升外贸服务产业竞争力》的演讲。他指出,本世纪第一个10年,国家发力将电商做起来了,第二个10年将跨境电商做起来了,进入到第三个10年,很多优秀企业布局做B端产业互联网,或做消费互联网升级,从模式上来看,涉及到B端、小B、C端都有,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行业,就是外贸服务行业。
据于崇刚介绍,外贸服务行业有四个普遍的痛点,首先是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权是不高的。
“第二,服务能力永远不够,我们开始已经买全球、卖全球了,但每一个企业很难去服务全球,而外贸行业服务能力不够,则影响贸易谈判当中的话语权。”于崇刚说道。
在于崇刚看来,外贸服务行业第三个痛点是数字化能力不够。
“从2015年开始,国家批了105个跨境电商的综试区,从第三批开始,在流量扩大上开始有一点乏力了,主要是第一批、第二批之后,电商平台完成了全国的布局之后,地方政府很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快速地获得流量的提升,因此需要去孵化本地的商流业态,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由于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没有互联互通的能力等等,影响了综试区发展的进程。集约化能力不足,也是制约着外贸服务行业发展的痛点。。
“行业的问题不应该是单一企业层面去思考,应该跳高一个维度。”于崇刚介绍说,“贸易服务这个行业是比较被动的,应该跳高一个维度获得说话权,跳到服务贸易赛道上,从服务贸易的交付,到服务贸易的运营”
最后,于崇刚指出,全球优品分拨中心数字服务贸易平台(DSTP)是在这数字时代背景下打造的产业互联创新模式,这个模式通过聚合服务资源的力量,形成一个地方的产业竞争能力,让所有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去,获得更高的话语权,提升在国际价值链当中的地位,是服务于贸易服务的服务贸易平台。“通过商业模式的力量,配合政府和行业,做一些在外贸行业能够提振能力、提振国力、提振国际竞争力的事情,这个是我们正在追求的一个方向。”
据悉,中国电子商务大会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一届,正值“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会将开启新十年征程,总结“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展望“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守正创新、融合共建,践行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于崇刚: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外贸行业的一些感悟以及做数字服务贸易平台DSTP的想法。
现在整个国家已经进入到整个数字经济的年代,本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把电商发力做起来了,第二个10年,国家把跨境电商也做起来了,进入到第三个10年,很多优秀企业开始布局做B端的产业互联网,既有围绕制造和供应链核心资源来打造产业中台的模式,也有消费互联网的升级,也就是说B端或者小B来服务C端,这些模式都有,但是好像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行业,就是外贸服务行业,外贸服务行业也是需要赋能的。
我在外贸服务行业做了30年,我当时也很振奋,因为我是觉得,整个外贸服务行业是十分需要提振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压迫感,我在做业务的时候从最传统的报关、运输、仓储、码头,一直往上做,做到贸易代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再往上做到海外仓,海外采购,国际物流,但是这个焦虑感一直没有解决。
我觉得这个行业有四个普遍的痛点:
第一,国际贸易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权是不高的,我们做的都是贸易服务的性质,就是在贸易成交之后做的交付的工作,在时间,在质量,在成本上都会被无形地挤压。
第二,服务能力永远不够,我们开始已经买全球卖全球了,每一个企业很难去服务全球,这也是说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外贸出口欧美是FOB条款,进口都是CIF条款,为什么?我们外贸行业服务能力不够,影响贸易谈判当中的话语权。
第三个痛点,数字化能力不够,2015年开始,国家批了有105个跨境电商的综试区,从第三批开始,在流量扩大上开始有一点乏力了主要是第一批第二批之后大的电商平台完成了全国的布局之后,地方政府很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快速地获得流量的提升,就需要去孵化本地的商流业态,这个遇到的问题,企业第一数字化能力不足,第二,没有互联互通的能力,这样也影响了综试区发展的进程。
最后一个,集约化的能力,集约化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外贸服务离不开跨境,海关有各种各样的港区、功能区,比如说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加工区,还有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邮快件中心等等,每一个区做的业务是不同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所有的业务放在一个区里做。
海关有很多的贸易方式,有近百种,每一种贸易方式有不同的流程、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你很难把一批货集中在一个地方,用不同的贸易方式操作,比如说同仓、同车、同柜,这样集约化的不足造成成本大大的提高。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想怎么样实现了,怎么样改变呢,这个行业里有很多的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觉得行业的问题不应该是企业层面去思考,应该跳高一个维度。首先,贸易服务这个行业是比较被动的,应该真的跳高一个维度获得说话权,跳到服务贸易赛道上,从到服务于贸易的交付,到服务贸易的运营。
在政府层面也是有这么一个考虑,我们以前做了很多的事情,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做的很多事情,比如说第一,港口和航线不断地丰富,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第二,单一窗口,数字政务,智慧海关非常便利,想做什么都便利。第三,我们说外贸新业态层出不穷,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为什么还是不便利呢?它还是一个基础的事情,还没有借助到贸易的本身,它还是一个量变没有到质变。
考虑到这些,我们在思考产业互联网的模式,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首先,它是一个服务贸易的赛道,它不再是贸易服务的赛道,第二,它不是单一的力量,他一定是集体的力量,就是聚合所有的贸易服务的资源力量,第三,他着眼的应该是产业竞争力,是集体的能力,而不再是单一的服务能力的问题。最后,他应该是来聚合之后产生这种合力,这种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应该是政企联动的,用模式创新推动监管创新,推动数字治理的模式。
模式创新是什么呢?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赋能所有的服务资源,服务企业,并且进行互联互通,通过形成的这种数字场景,让贸易方更加的便利、更加的可视化,可评估,可预测,同时可以让监管更清晰,让数字金融找到数字场景,让国际结算的真实性验证得到解决,就是让整个贸易环境得到变化。
什么是监管创新呢?那就是企业服务行业各个节点的互联互通和动态的应答,实际上给传统的监管带来了一个创新的机会,从原来单纯的申报管理,到主体链条真实性验证,还有数字治理这么一个模式,从而带动通关便利化实现,让每个企业都享受的通关便利化的红利。
这样概括起来它的商业逻辑就是,服务于最上游的有货的人,品牌商、贸易商、工厂、经销商,针对他们国际贸易比较复杂,看不清楚这么一个痛点,聚合所有的构成国际贸易的服务资源,包括分销,包括物流通关,包括金融,包括保险,知识产权保护,渠道管理,这些资源来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数字场景,让国际贸易更加清晰,同时也回馈于产业,让监管更清晰,让融资更便利,让各种贸易的新业态产生出来。
这种模式会给产业的各方带来一个价值,首先,对于品牌商或者贸易商来讲,他可以实现,将他的所有的货源聚合在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基于这个地区便利的开展全球化的贸易,比如说像南沙自贸区,它是在全国十大进口创新示范区里边最有特点的一个,他是形成了国际品牌仓的集聚,各种类型的有一百多家国际品牌商集聚在南沙,便于开展各种贸易方式。
第二个对服务商,让每个服务商获得全域的能力,每一个人只能做报关,做运输,但是如果它聚合起来之后,每个人都可以用全域的力量承接品牌商回来,完成共享能力。
第三个,对于海关监管,外管税务这种便利化监管带来助力,因为用数字监管的方式。最后,对地方政府来讲,也可以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精准地扶持产业发展。
对于用户,赋能用户创新之后,产生的应用场景在哪里?我们也有一些案例。
第一个,数字贸易港模式,中东一个五百强的化工企业,他在一个仓库里边做五种贸易方式,有加工贸易,有一般贸易,一般保税,还有内贸,在一个仓库里,7×24小时作业,分送集报的方式,这样操做,如果没有数字场景的赋能看不清楚的话,监管上不可能这么便利。
第二,跨境分销中心的模式,我们有一个奶粉客户,原来在香港,现在回到南沙,就是去香港的业务都要从南沙发货,因为在香港有水客,看不清楚渠道,香港全球分销当中都可以可控,就形成对于销售渠道的控制,所以就形成了跨境分销中心的模式。第三,在线国际结算的一些新模式,我们知道,各个地区都有很多新零售的业态,但是他们用的POS机内贸支付方式,他们外汇需要送出去,但是很多在外管银行方面是不接受的,因为你的整个链条不清晰。所以,用数据化赋能方式,把你的链条清晰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国际结算的模式。
最后,数字金融的直贷模式,我们有一个家电经销商,通过银行直贷,贷款三千万,他的成本只有6个点,也是把动态风控环节全部抓起来了,用数字化的场景赋能到银行,让银行觉得你的风险比较低,所以你能更快地享受到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现在,我们这个平台已经接了10个银行,有6个中资银行,4个外资银行,都在用这种数字风控方式做数字金融。
最后,这个模式通过聚合服务资源的力量,形成一个地方的产业竞争能力,让所有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去,获得更高的话语权,提升在国际价值链当中的地位,我们说通过商业模式的力量,配合政府和行业,做一些在外贸行业能够提振能力、提振国力、提振国际竞争力的事情,这个是我们正在追求的一个方向。
我的一些分享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