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餐饮十年新起点 品牌连锁的“万店基因”是什么?

苏荣菲 2021/07/22 10:45

最近,餐饮赛道融资频频,烘焙、卤味、调味品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在迎来新一轮爆发。

一边是人群、渠道、供应链端的多重变量所带来的增量市场,一边是大环境洗牌所出让的存量空间,整个“吃喝”领域都在进入一个全新、充满机会的黄金十年。

尤其是随着“线下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快速创造超级体量的连锁品牌越来越成为可能。但与之对应的,餐饮企业在上游供应链、食品加工、品牌塑造、门店经营、数字化等方面所面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凶残。

当战争的走向从过去单一维度升级到多维度壁垒的构建,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化、标准化的产品、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连锁化、规模化的路径上所面临问题复杂程度也远超从前。

最近,由弘章资本联合新希望集团、参加CANPLUS、华餐会、浪潮新消费等机构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美味中国高峰论坛,汇集美味赛道的顶级大佬和新锐创始人,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探讨。

其中,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新希望乳业董事长、草根知本总裁席刚、首钢基金执行董事/参加CANPLUS创办人李青阳在采访环节,围绕新连锁的“万店基因”、城市聚集与场景变迁等重要问题,深度分享了自己的本质思考。

以下截取部分精彩,与大家共享。

翁怡诺:大家好!我是弘章资本创始人翁怡诺。弘章资本是一家专注在大消费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从零售、连锁、品牌、供应链,到消费科技和消费服务业都有覆盖。

席刚:我是新希望乳业董事长、草根知本总裁席刚。新希望在整个餐饮里一直是很强大的供应链,每年能够提供大概500万吨的肉蛋类相关食材,全国主要的餐饮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客户。

草根知本是2015年创立的产业投资平台,我们分赛道投资,包括冷链物流、餐饮和调味品赛道、健康休闲零食、宠物食品、保健食品等等。

总体来讲,与吃的场景、服务紧密相连的领域我们都会关注。

李青阳:我是首钢基金旗下参加CANPLUS的创办人李青阳,按计划今年下半年我们会成立消费方向的基金,我也是这个基金的负责人。

1

问:今年餐饮连锁化概念很火热,投资热度也非常高,为什么今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间点呢?餐饮起势看流量,生死看供应链,供应链是否越来越重要?

翁怡诺:过去中国的餐饮业在证券化方面有一些难处,但是现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第一,香港市场在餐饮行业展示了不错的市值,所以一部分国内餐饮企业会选择在香港上市,后续我们会在这个几万亿的赛道上做投资;

第二,过去的连锁餐饮企业多而散,发展过程中很容易碰到瓶颈,比如说开到50家店就开不动了。

所以,现在反而是我们系统性布局餐饮连锁最好的起点时间,我们会更加关注基础品类的连锁创新。

餐饮从手工业到商业,过程一定是朝着连锁化的方向发展的。因为底层的商业逻辑是,你要做大规模就要去复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商业和生命体很接近,连锁是非常强大的生命体,所以餐饮行业必然走向连锁。

对品牌方来说,不同品类连锁规模的天花板不同,比如说中餐里面火锅、类火锅是第一赛道,因为它的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往外复制。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的需求是能系统化、高标准化地体验到餐饮品牌,这是供需匹配的必然发展方向。

当然,有些人会说餐饮连锁化破坏了中国大厨的生态,我认为这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觉得生鲜领域,如果看15年以后,可能生鲜的定义都要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化、标准化、安全化都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流量端都是有周期性的。一个好的业态如果能活五年以上,还能保持流量热度,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大部分都是先火一阵子,然后流量开始下降了,慢慢就不行了。

总体上,在场景端长期来看效益会逐渐下降,在供应链端要有相对恒定不变、不断可以精进的底子。

所以除了要靠场景端的流量挣钱外,还要持续创新供应链端的好产品,这才是能做到更大体量规模的商业模式。

李青阳:餐饮行业进入门槛虽然很低,但想做成不容易,原因在于口味和周期。

比如霸蛮的创始人当年被IDG评为90年代创业企业家,刚刚完成B轮融资,但坚持做米粉也有近十年的时间了。

所以,投资餐饮行业需要长周期的等待和陪伴。

2

问:想成为下一个美食类万店品牌,像正新鸡排、绝味,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翁怡诺:我是这样理解万店基因的:

第一,能在街店模型上跑通,而且是规模化跑通。

第二,一定不能是区域性口味的生意。比如说盐水鸭虽然很好吃,但是我每次只在南京想起来吃,一出南京我就觉得味道不对了。反过来,它一定是一个可以跨区域复制的生意,比如像辣的东西、动物蛋白,基本上连锁里做的比较大的就是鸡和鸭。

第三,有特点、差异化的供应链。

第四,基础的商业模式里,操作不能太复杂。你让加盟业者做的动作越多,就越容易出问题,所以操作一定要非常简单,产品端不能太复杂。这就需要很强的赋能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来支持门店端做标准化的操作、管控,以及打造差异化的商品。

第五,能做到万店级的公司,往往都是强管控、有标准化和管理经验的体系,松散的连锁品牌往往是收割型的。

第六,产品价格带。我们说今天消费品领域的创业机会叫:产品升级的前提下做高性价比,产品一定是往升级方向走的,因为往低端没有底线,但在同价格带上又要做出产品优势。

问:传统行业,像牛肉面、烘焙都持续获得融资,新进入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翁怡诺:第一,注意兜里的钱够不够。因为越是基础的生意越难做,战争级别也越高。所以第一步你的单店模型要成立,第二步要想做到一定的规模体量,就要准备好足够的投资调度。

很多创业者做的事是对的,但没有准备好这场战争所要匹配的资源,所以投资强度是前提条件。

第二,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你犯错的概率是100%,比如一定会有选址错误,只是比例问题。当你出现错误的时候,有没有自我迭代和修复的能力,这是关键问题。不掉坑是不可能的,但是出坑的速度和姿势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这个过程对组织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往往缺的就是人。管50家店和500家店,一定是两拨人而不是一拨人。

3

问:越来越多新品牌开进商场,原来是开在社区店,这对新品牌的意义是什么?商场和社区店,是不是两种生意模型?

席刚:还是跟流量和自身定位有关,特别是疫情之后尤其明显,真正的流量还是会回到相对集中场景中去。街边店面临着几个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速度在提升,街边店绝大部分都在消失;

第二,随着店面的规范化,街边店成本也越来越高;

第三,现在用户都是按圈层运动,除非真正押中一条好街道,否则街边店很难有很好的生意和流量。

比如一线城市总有一两条街特别火,像成都的建设路,28平方的店转让需要180万,是不是品牌都要押注呢?如果生意不好,还没有足够多的家底,根本开不了街边店。

对于商业模型,街边店和商场店的经营逻辑不一样。比如说火锅开到街边店,可以24小时营业,但是开到商场里就会有一定营业时间。但无论是做产品还是设计商业模式,关键还是在有效的经营时间内达到设计的翻台率。

问:为什么现在很多新消费品牌聚集在上海、长沙等少数几个地方?你们最关注哪个城市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青阳:我刚好和盼盼集团的创始人二代聊过这个问题,他们在晋江有一个工厂,在厦门也有一些地,但还是要在上海建分部,因为上海的信息流通速度快,人才聚集度高。

从现有数据可以看到,60%的品牌都集中在华东片区,这是很明显的现象。

对于个人消费者,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消费体验、线下质感好,女孩子也比较喜欢上海的小资情调。

北京虽然比较有创业氛围,早期互联网创业者也比较多,但慢慢互联网下行之后,现在有个趋势就是北京的消费者开始往杭州迁移。

所以让我选的话,我会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上海还是新品牌的汇聚地和制高点。

席刚:前段时间我访问了一个做餐饮连锁的创始人,他下定决心把总部从重庆搬到上海。

我问他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决心,一定要搬出来,他说所有大的餐饮连锁品牌,包括肯德基、星巴克,本部都不在重庆、成都,而我真正要去寻求同行业非常优秀的人才,就一定要去这些优秀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干事业最终要靠人,有没有人才基础是第一选择。

同时,还要看哪些城市活跃。最近消费领域中有两个代表性的城市,一个是成都,一个是长沙。成都从2016-2021年五年期间,净流入人口接近500万,并且净流入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与城市的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很多产业都与能否押中年轻人息息相关。

翁怡诺:跟吃有关的东西一定要找吃货云集、最会吃的地方,我觉得成都是首选,长沙也很好,这种创新一定代表着一些非常本土的东西。

餐饮行业里,凡是与辣有关的生意,基本上每个老板都要到成都、重庆去采风,哪个餐饮馆是排队的,就研究一下为什么他家的产品好,这是必然的选择方向。所以搞吃的东西,就要找最会吃的地方的人、看最好的模型。

4

问:各位老师最近有没有比较看好的细分赛道?

翁怡诺:细分赛道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最近我们的投资布局会侧重于与口味有关的创新领域,比如中式烘焙,把我们小时候记忆里的老东西新做;像酱料,以后越来越多的菜品要靠酱汁去提美味。

还有快速崛起的低度酒,过去有关酒的场景都是男性请客、做生意、谈商务,但是今天出现了很多低龄女性喝低度酒的社交场景,低度酒成为新社交方式带来的新需求。

啤酒、白酒在酒类分类里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而且非常稳定。大赛道基本已经瓜分完毕,但是细分赛道上出现了很多精酿小品牌,迭代固有概念中品牌认知的机会。

问:国货品牌未来10年还会享受到哪些红利?

席刚:美国的四五十年代、日本的七八十年代都是消费大时代,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时期,只是不凸显,我认为中国的Z世代将会促成中国的消费大爆发。

消费爆发有几个条件。首先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当收入到了一定程度,消费能力就会集聚。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产消费人群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消费潜力巨大;另外,国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文化自信也很关键。

翁怡诺: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中,不太像过去一代人有很强的假货记忆,我们当时喜欢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品质真的比假货好太多了。但是现在中国的假货越来越少,产品的整体工艺水平更高,让年轻人产生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变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很底层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烘焙品牌——唐饼家,它就是深挖唐朝文化,通过国潮引起消费者更多的共鸣感。包括今天很多年轻人,穿汉服没有违和感,在那个场景里,他们都非常自信,这是体现个性的方式。

总体来看,这就是发展的大方向,文化自信给消费品品牌带来了很多机会,我们也非常认同这个时代的机会。

注:文/苏荣菲,文章来源:浪潮新消费(公众号ID:lcxinxiaofei),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浪潮新消费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