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进阶 联易融深耕SaaS蓝海市场

36氪 2021/03/29 14:14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供应链金融」,备受外界关注。

在金融工作相关部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而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供应链金融再次被点名:「推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发展」。

去年9月,央行、银保监会、国资委、外汇局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提高供应链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于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支持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国家战略布局。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外界看来,供应链金融可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更能在保证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的前提下,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数据,在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4.98万亿元。

因此,供应链金融也成为了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以及各行各业的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共同发力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在近年,AI、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断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行业,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进程。

如今,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与科技交叉的十字路口,也成为了两个行业共同关注的前沿话题。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供应链金融落地与发展,也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的共同责任。

01

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信用穿透产业链

风头正热的供应链金融,究竟是什么?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成型,并形成了预付款融资、库存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这三大基本模式。

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在制造业,先货后款模式十分普遍——上游供应商需要先为下游企业供货,而下游企业往往会在规定的账期内为上游供应商结款。在此期间,上游供应商会记录一笔应收账款,即未来即将进账的收入。

然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先货后款的模式常常会造成资金链危机。而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大型企业(即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开具的应收账款凭证,在金融机构处获得贷款。

在金融机构眼里,中小企业的信用有限,但核心企业却具备较高的信用。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供货,其应收账款只要真实有效,就代表其具备稳定的还款能力——核心企业结款后,中小企业就拥有了可以用于还款的资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便由此而生。

然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直接限制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首先,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级供应商之间存在博弈关系。距离核心企业最近的前几级供应商为了满足自身融资需求,往往会提升融资利率,导致后几级供应商的利率高企,并最终造成整个供应链融资利率偏高。

此外,核心企业为一级供应商开具的商票,往往无法有效分割、流转。这就限制了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扩张,仅能让少数供应商享受到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验证商票的真实性,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最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依赖大量纸质文件。纸质文件的优势在于模式简单、便于存档,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力(加盖公章后),而其劣势也十分明显,即流程繁琐、调阅困难,且浪费大量资源。依赖纸质文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也会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下,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近年来,包括AI、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的出现,则让供应链金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

02

区块链助力,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体系成型

2015年,老牌政治商业杂志《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让「区块链」这一技术走入人们的视野。区块链技术脱胎于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底层算法,它借助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手段,可以提供一种无需借助强势中介方干预的记账手段,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凝固人们的共识。

《经济学人》曾经评价区块链技术是「制造信任的机器」。这让区块链技术天生适合于解决供应链金融体系下的种种难题。

例如,针对商票难以分割、流转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在链上生成代表底层应收账款的电子债权凭证,可自由分割,但不可随意复制,即可以在各个主体之间流转。针对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各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缺乏信任的情况,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各主体间的资产流转上链,让所有交易都公开透明、清晰可查,且不可篡改。

以国內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易融」搭建的区块链供应链债权多级流转平台为例,这一平台可以基于企业间的应收账款/债务区块链化,产生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Digipo”。债权人信息、债务人信息、债权金额、核心企业确权日期、资产到期兑付日期等信息都会同步记录到区块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链上凭证。

与此同时,这一凭证可以被拆分、流转。例如,核心企业为一级供应商出具了1000万元的数字债权凭证,一级供应商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份债权凭证,一份200万元,一份800万元。它可以选择将800万元的凭证用于支付二级供应商的款项,800万元凭证就会被流转到二级供应商手中。核心企业兑现凭证后,平台将自动将款项拨付给所有持有凭证的供应链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数字债权凭证得到了充分的流转,供应链上的多级供应商都可以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整条供应链的融资成本被大大降低,各个企业主体实现了共赢。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区块链技术通过可追溯、不可篡改的能力,实现了对供应链金融体系下金融风险的监管穿透。区块链丰富了金融机构的风控手段,让金融机构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最终,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规模也获得了增长。

在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每一个核心企业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并盘活整条供应链上的各级厂商们。一个个多方共赢的区块链价值网络正在形成。

03

第三方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易融崛起

在联易融的客户中,家电龙头企业创维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家电行业,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大多采取先货后款的采购供货模式——供应商先将货品入库,开具发票;下游企业随后开具承兑汇票,经过一段账期时间后,再为供应商支付货款。而对于创维等大型家电企业而言,约定的账期时间大多十分可靠,供应商基本可以按时收到货款。

这让创维有能力建立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创维选择了与联易融共同打造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它将自身的ERP系统与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进行对接,将所有的结算电子化、可视化,并迁移到区块链之上。

以往,创维只能了解到其一级供应商的具体情况。而在区块链供应链债权多级流转平台的帮助下,创维可以将其数字债权凭证,流转到最多第七级供应商。这不仅让更多级供应商获得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也让创维能够洞察更多供应商的信息,并充分了解整个产业链,帮助创维实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目前,创维供应链上的多级供应商已使用Digipo(代表一级供货商对创维的应收账款)作支付及融资用途,并已深入至第七级供应商。由于相关资料已于区块链上记录,金融机构及供应商能追踪每项转让的状况及供应链资产的处理情况。

该平台令深层级供应商能凭借创维的信用状况,从渣打银行及中国银行等多间银行取得低成本融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创维已帮助约1,100家供货商获得融资。

创维与联易融在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领域的合作案例,最终入选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案例库。而这一案例,也将在未来指导更多中国企业完成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科技体系的搭建与运营。

作为创维供应链金融案例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易融在近期动作频频。

日前,联易融宣布了在港交所的上市计划,其股份将于4月9日正式在港交所进行交易,股票代码9959.HK。贝莱德(BlackRock)、富达国际(Fidelity)、Janus Handerson基金、安大略省教师退休金计划(OTPP)、红杉(Sequoia)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 Investment)成为了本次IPO的基石投资者。

而联易融的另一大背景,来自于腾讯。腾讯不仅是联易融的早期投资方,也是其第一大股东。目前,联易融也是腾讯To B战略生态圈的核心成员之一。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0年的处理交易量计算,联易融在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提供商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0.6%。在正式上市后,联易融有望成为资本市场“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第一股”。

而对于供应链金融这一行业而言,它在未来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只会更加紧密。

04

新科技助力碳中和

事实上,在推动商业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供应链金融需要的新技术,也远不止区块链一项。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同样可以助力供应链金融,并推动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以AI为例,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场景中,整个系统需要录入、处理大量纸质文件,如合同、票据等。为了高效地处理纸质文件,联易融自主开发由AI驱动的OCR及NLP技术。

在处理一份纸质合同时,OCR(光学字符识别)系统会首先识别合同上的文字,将合同上的白纸黑字转化为电子版的文字。而NLP(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则可以理解文字的含义,并进行数字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解放了大量人工操作,并直接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

联易融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其OCR技术对一般文件的准确率约为99%,复杂的法律文件和合同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2019年,其供应链金融资产审查AI智能服务平台曾获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奖。

在解放人工操作的同时,AI在供应链金融的落地,也大大降低了纸质文件的使用量。联易融官方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其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一体化解决方案ABS云已累计节省纸张总共约1300吨。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也在持续为碳中和事业作出贡献。

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技术的助力,使得供应链金融在保障整体金融风险可控的同时,降低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并最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数字经济的大门,已经徐徐开启。

注:文/36氪,文章来源:36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36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