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2020科技的进与退:数字化加速与算法控制人类

小北 2020/12/22 11:10

公元元年,古罗马的人均GDP约为600美元,到了工业革命前,欧洲人均GDP只增长到800美元左右。在中国,西汉末年人均GDP为450美元左右,1800年后的康乾盛世时期才达到600美元左右,改革开放前也不过800美元。

而工业革命后,欧洲的人均GDP在200年间增加了50倍。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短短40年内,人均GDP增加了10多倍。

推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力量,正是科技。

至今,世界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末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2020年之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始于青萍之末,2020年,疫情黑天鹅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领域的连锁反应,一键加速了这一进程。

一场协同办公大型试验

疫情之前,协同办公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渗透率很低。当大家都被疫情困于家中不得不远程办公时,协同办公成为“必选项”,行业迎来拐点,进入爆发期。

亿欧智库发布的《2020远程办公研究报告》显示,今年2月3-16日,全国共有1800多万家企业、超3亿人选择远程办公模式。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7亿多工作人口。这意味着,有半数中国工作人口都参加了这场全民远程办公实验。

为了满足激增的需求,国内各大协同办公软件也纷纷免费开放服务:钉钉向1000万企业免费开放在家办公系统,腾讯打包开放了7款“远程办公工具包”,字节跳动的飞书也无偿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已经上市的美国协同办公企业Zoom和Slack,其市值涨幅“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暴跌中少有的逆势上涨的股票。

尽管疫情之后,协同办公的需求有所回落,行业增长放缓,但办公在线化的趋势却不可逆转。

协同办公行业爆发,是疫情为科技按下的第一个加速键。

数字化转型,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协同办公只是浮在冰山上的一角,更深一层,“数字化转型”是2020年每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有一个段子——谁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CEO吗?是CTO?都不是,是COVID-19。

国外云通讯厂商Twilio对2569名企业决策者进行了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将公司数字化战略的全球平均速度提高了6年。

在交通行业,网约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在金融业,金融科技、数字人民币逐渐取代纸质人民币,ATM机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在零售业,电商、电商直播已经成为人们的购物日常;甚至在农业中,通过对土壤、种子、气候的数据分析,数字化也开始渗透到每一株农作物的成长中。

正如一位传统企业的老板在知乎上的回答:“试想,一个通过数据全副武装的企业,和一个停留在机械乃至人力密集型层面的企业竞争,胜败岂非显而易见?”

如果说以往数字化转型只是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多少,那么现在数字化转型关乎的是企业的生死存亡。因为高效的商业模式和低效的商业模式之间不存在竞争,只会逐步取代。

在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只有数字化是确定的。

冲击科创版,补充粮草

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充足的资金是支撑企业不断前行的弹药。一个能够容纳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7月开市的科创板,闪电般的过会速度、对亏损从未有过的包容、超高的股价涨幅和市值,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座金矿。

今年7月16日,中芯国际科在创板上市,涨幅高达201.97%,市值最高突破6000亿元。4天后,寒武纪科创板上市,开盘大涨288%,市值最高突破1100亿元。

除此之外,京东数科申请上市,CV四小龙中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已相继递交招股书,商汤科技也在准备中,语音公司云知声也已递交招股书。

科创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科技”的融合,缩短了科技企业接触公开资本市场的进程。有了充足的粮草,科技的进军速度无疑会加快。

云原生,云计算的下一个时代

云原生是过去一年里云计算领域最火的词汇之一。2020年9月至今,一场又一场以“云原生”为主题的论坛、发布会遍地开花。

这得益于9月17日在美国上市的云原生数据仓库厂商Snowflake,上市当天其股价涨幅达130%,市值一度突破700亿美元,是史上规模最大的软件公司IPO。

云原生,由软件技术开发公司Pivotal的Matt Stine于2013年首次提出。对于云原生的概念,业界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但基本的共识是:云原生是一种应用“为云而生”的理念。

对于企业来说,云原生是一种更高效、更灵活团队结构,是一种从云基础架构出发,高度自动化、敏捷迅速、演进式设计和快速迭代的应用设计开发原则。对厂商来说,云原生是为了满足客户更高需求的一次技术升级,即对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优化,使其性能更好、更高效、更灵活。

在“云原生”火爆之后,几乎每一家云计算厂商都会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云原生”的标签。投资人也早已闻风而动,将云原生“概念公司”扫了一遍,寻找着中国的“Snowflake”。

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云原生代表着云计算的下一个时代。

算法控制人类

2020年,科技在带给人类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束缚和惊吓。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千万普通人困在抖音的信息茧房中;人脸识别无处不在,买房者带头盔看房……在数字化、智能化带给人类便捷生活的同时,人类也被困于数据中、算法中、智能中。

在《人机冲突——人类与智能世界如何共处》一书中,未来学家戈尔德.莱昂哈德将人类的这种处境形容为“天狱”,“我们正处在天堂与地狱的混合体中”。

另外一位未来学家库兹威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也写到:“AI的能力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人类真的会被AI控制吗?

事实上,科技伦理的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与技术的成熟度相关。科技伦理的治理总是滞后于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刀握在婴儿手中,可能会成为凶器,而放在一个有伦理常识的成人手中,就成为了烹饪美食的工具。

目前人类对新技术的伦理认知,本质上还处于婴儿阶段,但各项行动已经展开。

在产业研究层面,以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AI伦理的相关研究。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北京智源大会等行业顶级峰会也设置了相关分论坛讨论AI伦理问题,呼吁更多人关注。

企业作为AI技术应用的主要力量也开始投身于AI治理中。马化腾在2019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强调,AI治理的紧迫性越来越高;2019年旷视科技推出了基于企业自身管理标准的《人工智能应用准则》,并成立了AI创业公司中的第一个AI治理委员会——旷视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

随着更多科研机构、企业对AI治理的重视,AI伦理将成为技术往正确方向发展的规范,成为厨师手中的刀,而非婴儿手中的凶器。

反垄断,互联网进入下一个时代

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互联网狂飙突进,诞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等世界级的平台型公司,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巨头的无限制增长,也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了伤害。

平台型企业借助垄断的市场地位,首先对消费者的数据进行了无偿“侵占”。

数据本是用户的一项私人资源,但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各项消费,使得这些私人资源落入了巨头的数据库。以大数据之名,巨头对这些数据随意支配,个体在强大的算法包围下,数据隐私不复存在。大数据杀熟、带着头盔看房等事件背后,本质上就是平台型企业对数据的垄断。

从市场竞争层面,平台型企业形成的垄断压抑了创新。

在中国,创业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成立-站队巨头-卖给巨头,享受垄断红利的平台型企业极力压制行业中潜在的竞争对手,利用现有的规则或资本端的收购维护自身地位。

11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12月14日,依据《反垄断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投资收购银泰百货、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和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三个案子,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反垄断不止于国内,在美国,从谷歌、亚马逊、苹果、Facebook四大科技巨头接受国会质询,到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反垄断诉讼,遏制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垄断的趋势已经蔓延至全球。

这意味着,在狂飙突进三十年后,互联网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遏制超级巨头的垄断,或许会给科技行业带来一个公平、开放、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注:文/小北,文章来源:亿欧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亿欧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