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盲盒经济 被追逐的工业艺术品

田宁 2020/12/18 14:41

在“Z世代”经济风靡之下,一股小众潮流趁势席卷而来:盲盒,成为下一个资本追逐的对象。

数据显示,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而泡泡玛特等新兴潮玩手办品牌,在淘宝平台出口至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超过120个国家,正在影响更多海外潮玩爱好者。

盲盒经济大热,各路商家纷纷到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找工厂加工定制盲盒。阿里1688表示,今年12月上半个月,盲盒及衍生品的平台成交额是11月同期的2.7倍,加工定制的买家数量同比增长300%。

盲盒热潮带飞了“资深玩家”,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在香港挂牌上市,上市首日涨幅超100%,一月不到,泡泡玛特的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港元。

泡泡玛特上市,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个毫不起眼的小盒子里藏着的“冰山”。除了52TOYS、寻找独角兽、十二栋等专门的潮玩手办品牌,新零售店名创优品开发了盲盒潮玩品牌TOPTOY;社交电商平台有赞也在近期表示推出新产品“有赞盲盒”,并且已经开启内测。

毫无疑问,盲盒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亦或是背后的资本;不论是懂它的,还是无法理解的人,都会关注到它。而盲盒在短期内井喷式发展,与互联网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Web2.0末期,90后和00后已经适应各大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便利,并逐渐与它融合共生。生活上更加便捷,精神追求就会进一步提高,而这些追求又被充斥物欲的消费时代所影响。在与现实压力的碰撞下,盲盒带给人的精神刺激满足了暂时愉悦的需求。

拆开盲盒的过程和拆开快递的过程一样,是先从不确定,到期待,再到满足的心理跳跃。虽然网上购物可以事先浏览图片和评价,但在见到实物之前,这种心理过程仍然存在。盲盒则是加深了这一心理,并且相比网上购物,盲盒所承载的实用性更少,加强在心理上的艺术性就更深。

学者本雅明曾对这样的艺术品进行过描述,因为有了工业化生产模式,艺术品开始不那么高高在上,它们可以成为普通人消费得起,也欣赏得了的产品。

盲盒就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与此同时,它还叠加了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语境特征。工业化生产让这些艺术品得以大批量销售,物流供应链的完善让产品能够从线上迅速覆盖到线下的各个场景,进而形成潮流趋势。

但本雅明也提出,这些商品在失去高贵头衔的同时,也因千篇一律而丧失了艺术品的“灵韵”。盲盒恰恰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拥有现象级的爆款热度,又能兼具“艺术欣赏”的功能,还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

除了为盲盒的消费者带来心理需求外,作为它的销售渠道,互联网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电商平台集营销宣传、社交、消费为一体,为IP打造和亚文化经济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渠道,加上二手电商市场不断扩大,又为“抽奖式”的盲盒提供了交换和二次售卖的渠道。

闲鱼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平台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320%,目前,盲盒交易市场已经达到千万级。

盲盒所倡导的消费更加偏向沉浸式和场景式。这样的消费模式需要外界创造一个相应的情境,将消费者“包裹”在内,让他们在沉浸其中的同时心甘情愿为这些不具备多大实用性的“象征符”买单。这也是不少网红产品受到热捧的原因。

但与网红产品的处境类似,这样的爆红究竟会持续多久,或许一个个涌入盲盒的商家和资本都说不准。更不用提,盲盒相比网红产品更不具备实用性,它是纯粹被“炒起来”的文化现象级商品,比商品本身还需要再添加一层意义。

新消费时代,盲盒经济们或许可以借助电商平台这一桥梁实现高利润与高回报,但这一爆发式风口过后,缺乏忠诚度的“Z世代”群体会投向下一个风口。平台或是商家,应该更理性地看待这类“热点商机”,而非盲目投入。

数字化消费创造的沉浸感只能带来一时的愉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同娱乐一样,盲盒仅仅只是“乍现之欢”的惊喜,替代不了生活本身,我们不必为它们赋予更高的价值,它们只需要承担装饰品的功能,不用背负过高期待。

同时,在互联网商业的影响之下,为一种现象级产品狂欢的消费者和资本,是否需要冷静下来,透过一个个行业风口,看看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呢?

注:文/田宁,文章来源:电商报,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电商报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