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云工厂CEO李钦:未来无人化的制造业呼唤超级连接中台

亿邦动力网 2020/11/29 19:29

【亿邦原创】11月29日消息,在今日举办的“新范式”2020亿邦产业互联网大会上,云工厂创始人兼CEO李钦发表了主题为“协同制造、超级工厂将怎样变革制造业”的演讲。他认为,制造业未来的趋势是无人化,并将出现两个基本的变化,一是产业有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二是无人化的制造业需要一套系统来打通。

李钦指出,智能制造或产业互联网的背后是一次技术竞争,未来谁能够掌握全套从软到硬的无人制造或者智能制造或工业互联网全套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制造业,谁就把控了产能。

他提出,未来高度无人化的制造业需要超级连接中台或者智能调度中心。

在李钦看来,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趋势,即不再聚焦于升级工厂,而是直接做2.0的版本,直接去颠覆行业、提高行业的效率,使其资本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以这样的系统来提高行业效率。

据悉,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支持,由亿邦动力主办,卓尔智联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单位包括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0+投资机构。这是2020年度产业互联网领域盘点靠谱商业模式,推出基本成型的新范式,探索创新方向的旗舰活动。展望2021,代言产业互联网先进生产力。

云工厂创始人兼CEO李钦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钦: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云工厂的创始人李钦。云工场这个项目跟这个名字是相切合的,我们的想法是把传统制造业工厂生产搬到线上,线上构建虚拟的制造网络,让人们在线制造,就像今天大家在线购物一样便利。

我们主要聚焦的产业链,今天上午有服装产业链,我们聚焦的是另外的产业链3C消费电子。我们知道,双11最大的产业是3C消费电子和服装。

典型的产业是这样的,一端是研发,各种各样的品牌商把产品研发出来,交给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组装厂组装出来,再往上是机构部分还有电子部分,电子部分就是TCB芯片,另外一部分是结构件的部分。

云工场主要聚焦在这样的产业链,产品组装以及上游结构件制造的部分,包括模具厂、注塑厂,我们在中间搭了平台。

我们做平台主要的想法或者背景,是基于基本的思考。

我们看今天的制造业,会发现大量制造场景已经出现了无人化的趋势,包括汽车整车制造。过去在通用汽车做精益生产7年,汽车生产链上的很多环节是高度无人化了。

无人化的趋势,在未来整个制造业会来得比无人驾驶的趋势更为壮烈,会发现特别大的产业链,用10年、20年最多不超过30年的时间,完全实现无人化。

制造业无人化以后会出现两个基本的变化,给整个行业带来基本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整个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过去的产业转移从英国工业革命到欧洲,后来到北美,后来到二战后的西德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内陆,现在有转移到亚洲的趋势。其核心是成本。成本里面占比最高的是人工,人工占比成本这个地方更低,潮水往这个地方流。

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说未来无人化,整个制造业不需要什么人,这时候整个产业转移的路径会发生偏移,哪里离客户更近,哪里的厂房成本更低,哪里的物流成本更低,我就把工厂设在这里。谁掌握了技术,谁就具备了制造业垄断产能或者占有整个科技的核心能力。

中国今天是制造大国,整个这个产业链里面,中国的产能在全球占60%的份额。我们今天讲智能制造,未来谁能够掌握全套从软到硬的无人制造或者智能制造或者工业互联网全套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制造业,谁就能把控了这样的产能。这是基本趋势,整个产业转移的要素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是未来的制造业高度无人化,必然出现一个场景,需要一套系统来打通,对这套系统工厂内部就是目前所具备的生产要素,人、机、料,今天看整个信息是孤岛式的。另外是工厂外,工厂外的这些横向相互之间工厂配合,以及纵向大家设计组装厂上下工序、粗架构和精加工和后处理,所有链条都需要协同,甚至跟客户协同,跟研发协同,跟物流协同,各种协同也需要平台。这也是云工场创立时候的想法。

未来的制造业,这个产业链一定会无人化,而且无人化就像无人驾驶一样,需要超级连接中台或者智能调度中心。这个调度中心很像是现在“滴滴”的形态。这样的形态,需要一个大平台把产能和工厂上下游连接起来,云工场就希望能够充当这样的平台角色。

趋势是确定的,如何实现?这个路径要怎么定?目前来讲,典型的路径或者大家都在今天涌现出来的还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今天大部分企业在做升级工厂的事情。

什么是升级工厂呢?这个工厂原来是怎么作业的?我给你提供数字化的能力,甚至提供智能装备,提供自动化能力,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提高工厂的效率,这种叫升级工厂。

这跟过去传统做ERP数字化企业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事情比较难。

另外是升级行业,升级行业是什么意思呢?是不再围绕着客户,不再把客户定义为这家工厂。把客户定义为这家工厂往往意味着获客成本极高,开拓市场极难,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整体跑工厂,去说服工厂主接受这套系统,向他收费。另外还需要极高的部署或者客户的定制开发,导致产品越来越复杂。

过去做精益生产很清楚,传统工厂是这样作业的:员工把零件A拿到B地方,换操作姿势,这样来操作一下更好还是更利于人机工程?都很难,改变一点点操作都很难,更不用说上全套的系统,从上到下每个人改变作业方式,非常困难。

这时候出现了另外的趋势,或者说今天已经看到了一点苗头,即我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你升级工厂,你是1.0版本,我不太期望直接做成1.1版本、1.2版本,说服你让你升级,让你迭代,这个事情太难了。

这时候我们有另外的趋势,直接做2.0的版本,直接去颠覆行业,直接提高行业的效率,更加资本化,更加数字化,更加智能化,更加网络化,这样的系统,这样的形态,或者这样的产能,直接提供给这个行业,来提高行业的效率。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清晰,你的目标是工厂,你的客户是工厂,你的客户是终端用户。

我想讲最有意思的案例就是阿里的犀牛,我们知道犀牛是从淘工厂迭代来的,淘工厂2018年还在聚焦于给工厂提供数字化,提供图像识别跟踪物料做边缘计算,我们知道2018年推了一波,现在使用的情况怎么样呢?不是太好,很多工厂已经把这套系统搁置了。

阿里自己也在不断的迭代,迭代到今天变成什么形态呢,变成了犀牛,不再聚焦于给你工厂上一套数字化系统,上一套边缘计算,最后工厂没有什么用,或者大家根本不用,就直接迭代掉做犀牛,做2.0版本的工厂,更加智能化,更加数字化,更加接受柔性化定制,更加小批量,这样整个行业会发展得更好,这样再想办法平台化。

阿里直接投钱进去做工业园,不管怎么样把行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升级到全新的版本,我铺到行业里面去。

我们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也是我们自己在这个行业里面不断往前推进的方向。

另外是整个产业链,刚才董总在讲产业链规模的问题,工信部统计是这样的,中国工厂数量是千万家,工商注册的有2800万家,活跃的有接近上千万家。上千万家的工厂如何实现数字化?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帮助这些工厂实现数字化?

今天大家在讲做智能工厂的巨头,像海尔、三一、浪潮这样的平台,会发现他们今天所做的平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客户数量,也就是说过去有很强的能力,比如富士康自己的系统非常强大,这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把强大的数字化系统复制到别的行业,不仅仅自己用,还可以让同行业的企业用,让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工厂都可以用这个系统。

做产业互联网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客户数量。截止到目前,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客户数量不超过500家。500家对比上千万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另外的方向已经逐步清晰了,还是举个例子,云工场也是这样干的。讲我们的案例大家不那么清楚,我们讲美团外卖。今天中国的小餐厅实现了部分数字化,收银系统数字化了,叫号系统数字化了,甚至做了后厨的ERP。

中国的餐厅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餐厅的互联网或者餐厅的数字化,这是怎么实现的?过去这个产业链有传统做餐厅的收银系统、后厨ERP,就算做SaaS的企业,整个客户数量主要聚焦在几千家的规模。今天我们看美团,中国餐厅是百万计的,基本上上了美国的平台,订单是从平台来的。

另外是数字化系统,基本上慢慢被美团切过去,最起码收银系统都是美团的。

点餐系统、叫号系统、后厨ERP,订单迁移是引导行业进行数字化非常重要的方式。

云工场的基本逻辑也是这样的。我们在中间搭平台,一端是大量制造型工厂,产品组装厂、零部件注塑等成型工艺,另外是做产品研发的企业,3C、汽车、消费电子。中间过去都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做业务,找工厂困难,报价困难,效率低,工厂依赖接单的半径。我们搭了这样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的名字是云工场,这个平台方面给工厂上全套的数字化,我们的ERP和生产系统,是全SaaS化部署,不追求这个工厂的特殊化。

我们要适应工厂的话很容易进行定制化的问题。我们不定制化,就通用化。这个行业的标准流程是什么样的,能自动化的就自动化。我们打造这样的数字化系统,全流程从接单到制造出来全链条数字化。

另外一端给客户提供轻量化SCM系统,我们的定位是越简单越好,来了就可以用,不用追求定制化或者追求大企业有什么需求我要满足,不是的,而是越简单越好,只要针对非标制造订单,来了就可以用。

这中间就是云工场的平台。

两端上来,我们这端目前采购有2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工厂这端有1万家左右的工厂。

中间有个很有意思的点,第一,在线找厂。在线找到大量的工厂。第二,在线报价。过去报价的效率是需要三五天的,非标报价三五天,目前在平台上可以压缩到几秒,人工报价一小时,提高效率。

支付,下单过程要签协议和合同,全部电子化。

最重要的是工厂部署了我们的系统,过去零部件怎么样了要打电话,一步步地打电话,然后返回来。现在客户打开手机,在手机APP上可以看到下给工厂的订单什么样的状态,哪些设备是哪些工位做的,现在加工的状态怎么样,预计多长时间下机。

物流也是打通的,帮助客户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或者是整个加工过程的数字化水平。

这是我们今年发布的新产品,云工场上的独立频道快马制造,对标的是阿里的犀牛制造。

这个快马制造解决什么问题呢?过去下单找供应商慢、低效,现在在平台上针对中小批量的订单,一小时内有5家人工审核过的工厂给你完成报价过程,平台在中间起到智能的匹配推荐,客户不用管这个订单会匹配给哪些工厂,只需要把需求丢上来就OK了。这个系统自动解析自动匹配,完成这样的过程,一小时5家供应商报价。

整个下单过程,下单以后的生产过程,全流程跟进,过程中买一些东西和在京东买东西很像,快速加工的东西比如3D打印的手板,我们有30%的3D打印零件可以做到12个小时内出户,早上下单,晚上七八点就做出来发货了,24小时一个周期,跟大家在网上买东西很接近了。

我们讲线上跟线下整个闭环,极大提高了效率,带来的是综合成本的降低。所以整个下单速度会提升,报价速度会提升,工厂过去接单的半径也会提升,这个过程中一步步通过订单牵引拉工厂上线,给工厂提供更为全链条的制造服务,或者是制造的数字化系统,再用自动化做一些赋能,未来可以逐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水平。

我们讲产业互联网,虽然我们有工业互联网,有全流程的制造端数字化,但本质还是产业互联网,机会很大,周期很长。亿邦做的总结特别好,长链、短链、中链。虽然是短链,但最终想做成产业链的数字化平台,一定要拉长。因为已经高度垂直了,有人做服装,有人做机构件,有人做消费电子产业链,垂直以后必然会导致从最前端的研发开始,到生产端的ERP、MES,这个链条一定要用数字化打通。

要开发你的CAB、CAM,或者跟平台高度打通的ERP和MES,每条都很难。今天研发软件还在卡脖子。未来里要开发借助于SaaS和新的AI方式做下一代的机械设计软件,本身的难度就非常高。

国外目前做SaaS的公司,要投入10亿美金,而且负责研发的副总裁带着团队要花六七年的时间才做出来。中国的团队要花多长时间,投入多少资源,把下一代云化软件做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一个过程。

虽然过程漫长,但只要坚持在行业里做,扎根在一个产业链,深挖,不断用一个系统、用一个平台打透,最终还是可以为产业链提供最大的价值。

不管产业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不同的产业链都有非常多的机会,而且周期一定会很长。但我们觉得,只要有理想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下来,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个行业做10年、20年、30年,把产业链打通,趋势是对的,剩下的就是坚持。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