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上海名媛拼单背后:电商的二次革命

亿邦动力网 2020/10/25 08:45

【亿邦原创】近日,“上海名媛拼单”事件火遍全网。

在声称可以交流奢侈品、结交社会名流的所谓“名媛贵妇群”里,却上演着一幕幕“高配版拼多多”的交易场景:6人可以拼单一份双人下午茶,每人85元;40人可以拼单宝格丽酒店外滩海景房,每人125元;60人可以拼团租一辆法拉利跑车,每人100元……

现实的经济窘境丝毫不影响这些普通女孩追求精致的梦想,基于“名媛”社交场景下的共同爱好和信任关系,这些女孩用“拼单”的方式实现了“低成本的虚荣”,成为朋友圈里“闪闪发光”的存在。

“拼单”意味着社交和分享,在传统零售时代,拉着三五好友一起团购,和商家砍价是一种“拼单”;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拼单”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其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开创的“拼购”模式,让“拼单”从零散走向规模化,逐渐成为全民流行的消费方式,并创造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为什么“拼单”是门好生意

“拼单”可以视为消费市场中交易模式的自然进化,是一种基于用户自身需求和社交需求而形成的新兴交易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需要把社交、内容消费、购物等需求迁移到智能终端上来,而“拼单”这种模式恰好能满足这几种需求。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分析认为,今天的用户越来越懒,不想做饭才有了外卖,不想关注和筛选,才有了算法推荐,这是抖音迭代微博,拼多多迭代淘宝的逻辑。

联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兼CEO高洪庆更是直言:“当前消费者具有渣男气质,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记得。消费者现在不主动搜索新品牌,不拒绝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品牌,不一定用知道的品牌。”

图源:高洪庆在成都移动电子商务年会的演讲

而这一消费心理的变化也延伸出一系列消费行为的转变。“拼购”模式的兴起就反映出,用户不想把时间花在低效的“淘宝”中,而是选择和别人拼单,解决选择的成本和风险问题。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在消费者越来越“懒”的情况下,“谁能让用户爽,谁就能获胜”。

相比个人购买行为,“拼单”降低了单人支付的绝对价格或相对价格,让用户有一种“捡便宜”的感觉。艾媒咨询2019年行业报告显示,有超过64%的用户将“优惠力度大”视为继续使用拼购电商的重要原因。

此外,拼购电商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朋友推荐、凑单拼团、砍价等社交裂变的方式来选购商品,加入社交元素的“拼单”模式增强了购物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往往让用户产生“欲罢不能”的购物体验。

而国内消费市场已出现的消费分层现象,则是全民“拼单”的背景之一。

一方面,品牌化战略强调价格走高,通过独特定位在用户心智中形成“价格保护或价格认同”,从而创造更高的利润。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仍存在大量“品牌化需求薄弱或必要性不足”的品类或服务,此类消费几乎必然走向“极致性价比”,工厂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例如,那些在传统电商平台发展遇阻的厂牌、白牌商家,又可以重新在拼多多等平台找到生存发展空间。

“拼”取代“淘”

异军突起的拼多多打破了行业固有的竞争格局,成为电商玩家们不可小觑的劲敌。而拼购电商发展至今,也从一种创新的交易模式,成长为有可能颠覆现有线上购物方式的新物种。

“拼”取代“淘”的背后,反映了传统电商与拼购电商在平台运营逻辑上的本质区别。

在以淘宝为代表的传统货架式电商时代,电商平台是“人”与“货”建立联系的唯一媒介,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需要用户主动搜索和筛选,当货架上的商品达到海量级别时,用户就需要借助搜索工具来“淘”货。

商家为了得到更明显的浏览位置和更精准的搜索结果,需要基于平台的玩法主动参与流量运营,比如通过购买直通车、钻石展位、优化关键词搜索等方式,让用户更容易“淘”到自家的店铺和宝贝。

因此,对于平台来说,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商家,而不是消费者,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提高平台的流量转化率。

有行业观察者认为,淘宝模式的实质是流量思维,而在网络人口红利接近饱和的情况下,电商巨头擅长的拦截流量、购买流量、提高转化率的模式,正在被社交场景和需求所迭代。

作为中国最大的流量生态,社交场景不仅天然有社交和内容消费的需求,也会自然产生购物需求,而“拼单”就是社交场景和购物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在“拼单”的运营逻辑中,其核心是基于社交关系的“人”。同样是一盘货,消费者通过社交圈层的传播裂变,将有相同购物需求的人召集在一起拼单,从而让商家获得了稳定的订单量。

在中国零售行业的商品流通模型中,很多商品有超过30%以上的成本都用来寻找消费者。如果通过“拼单”模式找到了这批消费者,商家自然就减少了推广获客的开支,进而愿意给消费者更多的让利空间,消费端也可以获得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拼单”所形成的聚集性需求不仅可以让商家获得稳定的订单量,还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甚至根据用户需求,自下而上进行定制化生产,增加货与人的匹配效率。

黄峥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淘宝一直倡导的C2B之所以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很难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

随着拼多多异军突起,各大电商平台开始争相布局拼购赛道,相继推出淘宝特价版、京东“京喜”、苏宁拼购、腾讯“小鹅拼拼”、美团“拼好饭”等产品应用。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转变,尤其向拼购电商转变,成为大势所趋。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6年的0.97亿人到2019年的4.36亿人,中国拼购电商用户规模逐年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拼购电商用户规模将达到5.08亿人。

拼单之后,“喂养”正在路上

社交场景为用户的购物决策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除了“拼单”模式之外,“喂养”式的购物决策方式也在演变进化中。

星创视界集团董事长王智民观察认为,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启动了以算法为中心的信息模式,这些算法让消费者身处被“喂养”的时代。用户在互联网留下的任何痕迹都会被打上不同的标签,用户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其实是平台想让他看到的东西。用户被AI“喂养”的时间越长,个人标签就会不断被加强。

继拼购类、会员制、团购类社交电商模式后,以抖音、快手、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电商平台开始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这些平台以社交内容起家,却凭借平台上网红KOL强大的产品种草能力,加之个性化内容推荐机制,深刻影响着用户的购物决策。

一批年轻用户群体在尝试了搜索、拼单之后,购物决策链路更加感性、直接,只要是喜欢的KOL“种草”推荐,粉丝就会不假思索地“拔草”。在此基础上,精于算法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基于用户喜好,主动推荐网红种草的商品内容,甚至在视频中挂上购物链接,让用户在几分钟的视频观看中完成整个购物决策。

而继短视频带货之后,直播带货“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更是迎合了如今“越来越懒”的消费者。电商主播,尤其是头部主播在整个社交场景中变成了更大的流量枢纽,他们可以聚集一批有共同审美和消费需求的粉丝,为他们匹配最合适的产品,同时向供应商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消费者不必在多平台进行商品搜索、筛选和比价,也不用为拼单而动员亲朋好友,只要“蹲”在主播直播间,就可以获得全网最具性价比的商品。

从“淘”到“拼”,再到“喂”,反映的是各个领域都不再是流量和渠道为王,而是用户和内容为王。“搜”背后的“淘”,建立在源源不断的流量基础上;“拼”则依赖用户主动性,“喂”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去中心化,在潜意识里把主动权还给消费者。显然,“拼”与“喂”才代表未来。

(文|潘晴晴)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