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资者大会,阿里披露了一项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数据。
9月 30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首次披露,阿里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投入每年已经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根据阿里财报数据,阿里在2020财年的总营收为5097亿元,净利润为1493亿元,按照上述口径估算,目前技术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阿里总营收的约20%,净利润的70%。
目前,每年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千亿的企业,在世界范围也是屈指可数,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毫无疑问已经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全世界没有一家企业的年研发支出能够超过2000亿人民币(折293亿美元),同处在千亿研发俱乐部的企业,也要么是亚马逊、苹果、谷歌等硅谷科技巨头,要么就是三星、大众等「国家名片」。
不管从披露出的规模看,还是从营收占比计算上看,阿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重视科技投入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
在公众印象中的「电商龙头」,是怎样一步步变成了一家高科技企业?阿里研发支出升高的原因又是什么?
01技术长征早已开始
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到今年已经是第21个年头。
应该说在阿里巴巴成立的头十年,技术在这家公司起到的是支撑业务、追随业务的作用。
彼时,互联网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不管是设备的普及程度、还是像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发展阶段,都决定了互联网创业者们,需要更多关注商业模式设计以及推广获客上来。
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在发展早期的客观情况,对于绝大多数发迹于Web1.0时代的创企来说,所谓的技术支出,基本指的就是程序员「几杆枪」的工资支出,以及租用服务器的费用等。
现在当人们谈论早期阶段的阿里时,所津津乐道的,也往往是那时阿里铁军强悍的地推能力,运营能力等等。
这种技术更多是「保障性角色」情况没有持续太久。
创办了阿里云的王坚院士在多个场合曾提到,「双11」为阿里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从2009年开始的双11,不但是阿里,乃至整个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节日,同时也给整个阿里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难题是,如何才能稳定度过零点的流量洪峰——零点一过,所有预热阶段吸引到的用户都会涌进平台下单抢购,而且这还是涉及到用户和商家真金白银的交易,往轻了说,服务被冲垮一秒,都会直接造成不少损失,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了纰漏,甚至有可能造成经营危机。
这倒逼着阿里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全链路压测、异地多活等多项突破技术相继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业务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孕育」出了阿里云。
2009年,阿里云成立,目的是为了让阿里能够摆脱传统的「IOE」架构,从购买商业软件走向自主技术和云计算时代,最直接地,云的弹性能力能够满足业务的瞬时峰值要求,按需使用,而不用像以往那样提前数月根据容量规划来准备服务器,活动结束后还会有冗余浪费。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艰辛。阿里云的「飞天」之路需要面对的不止有技术难题,同时还有公司内外的无数质疑。最难的时候,是马云站出来表态才平息质疑——
「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到了2013年,阿里云终于攻克5K门槛,能够独立调动5000台服务器,云计算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到现在,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管理的服务器规模在百万台,并且在未来3 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冲刺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
目前阿里整个集团的核心系统,已经全部跑在了阿里云的公共云之上,云成为了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技术底座。
在此过程中,阿里云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云计算厂商的重要一极,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报告,阿里云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领导地位,是亚太市场份额第一、全球前三的云服务商,阿里云Alibaba Cloud和亚马逊AWS、微软Azure形成了「3A」格局。
以阿里云的技术破局作为转折,阿里技术与商业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技术的平台化,可以直接成为阿里对外输出的业务,也在不断孵化阿里商业新物种。
02技术创新在驱动阿里进化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阿里是一家把技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公司,通过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孵化新业务,让技术在市场中得到验证,并推动新商业「自我造血」,进而反哺技术。
张勇点出了现代商业的一个「题眼」,技术无法脱离商业应用场景而发展,而没有技术应有的商业也不会有扎实根基。
从工业革命开始,基础科学发展先给技术革命探明道路,但真正点燃变革进程的,总是那台能够与生产实际结合最紧密的「时代机器」。瓦特不是第一个发明蒸汽机的,但是他在前人基础上做了最杰出的改良,从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到大功率电动机能够应用到工业生产,中间也经历了半个世纪。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先进技术,更加依赖反馈通路,没有真实数据哺育的算法只能永远运行在实验室。
真实的商业场景哺育技术进化,而更先进的技术,能够创造新的业务。
最近几年,阿里走到聚光灯下的新业务越来越多,不止是上面提到的阿里云,还有像菜鸟物流、盒马、钉钉以及近日向公众曝光的犀牛智造等等,这些业务创新之所以能够由阿里实现,背后是技术能力的支撑。
以菜鸟物流为例。7年前,阿里希望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智能物流网络,实现中国范围内24小时送货必达、全球范围内72小时生活必达,这正是要依赖于整个物流基建的高度数字化,菜鸟诞生了。目前菜鸟所建设的物流骨干网,可以一年数字化处理包裹超过400亿个,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动效率。
新零售领域的盒马,也是通过技术能力,对传统零售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区块链、人工智能、IoT等技术的大范围应用,让盒马在货源供给、仓促配送、门店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在突破传统零售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还有阿里对底层基础研究的开拓探索,2017年达摩院成立,专注基础科学研究,目前拥有10位 IEEE Fellow、超过一半的科学家拥有名校博士学历,短短三年间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0多篇高水平论文,取得60多项世界顶级技术赛事的冠军,其中一些研发成果,像是AI图像识别、AI客服对话等,已经在阿里体系内得到广泛使用。
2018年 9月,由达摩院孵化而来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成立,阿里正式进军芯片市场,自研的含光800芯片拥有全球最出色的AI推理性能。
经过21年的铺垫,一座涵盖底层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商业场景应用的阿里反应装置已经建成。
03数字经济时代的根本动力
回看过去20年的中国商业发展,大趋势是明确的,「低垂的果子」都已经被采摘完毕,未来商业的竞争,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最需要依仗的就是先进技术、核心技术。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先于经济发展,这个道理在数字经济时代一样适用。小到个人、组织,大到企业、城市,想要在新时代提升竞争力,都离不开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适配使用。
应当看到,阿里正在进行这样的努力。
不久前的2020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宣布阿里云进入2.0时代,让飞天云平台结合上数字原生操作系统,目的是让升级后的云真正普及开来,驱使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升级。
在会上张建锋所展示的云电脑「无影」,只需要一块屏幕终端,就能够调用后台近乎无限的算力。还有物流机器人「小蛮驴」,也已经能够实现自动无人配送,解决快递的「最后三公里」效率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认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这种技术包括了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管理技术。
特别是,不仅要看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要看在研发投入上的总量和占总体经济的比重,以及研发的效率。
是的,以此视角出发,像阿里这样的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效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的技术研发,到「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全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阿里也在不断赋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新的内涵。
注:文/周天财经,公众号:周天财经,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想要接收最新资讯,寻找商机,欢迎进群沟通。
文章来源:周天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