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节约从来都不是一个“热点”,但在当下谈餐饮节约,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新闻很多时候需要连起来看。
一方面,从点名“大胃王吃播”引发议,到“n-1”点餐倡议被质疑形式主义。不难看出,对于当下社会而言,餐饮行业正亟待从产业链角度切入,真正响应节约之风。
另一边,自2019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便利店在今年“内循环、扩内需”的背景之下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8月 11日,商务部印发的《通知》已经明确提出为便利店加速。
从便利蜂用热餐在北京掀起便利店新一轮竞争来看,便利店已是推进餐饮节约的重要支点。
为餐饮节约支招之前,我们有必要聊聊浪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01
“一人食”崛起,场景不在餐厅而在便利店
浪费是怎么产生的?
一方面,餐饮需要面对“风险对冲”——招待客户,宁愿多点一桌菜也不能让客人饿着;另一方面,味道健康和节约有时难以两全;太难吃、分量太大,油盐过重,都会让注重健康的现代人不得不浪费。
转换视角,我们看看餐饮行业的变化——“一人食”的崛起。
过去几年,呷浦呷浦、禾绿回转寿司、六丁一人食烧锅一众餐饮品牌,都积极地进行了店内环境改造,推出通过面对墙壁等设计,实现更加适合担任用餐的小型餐桌。
但事实上,这些设计更重要的意义在提升“兼容性”,并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模式创新。
一方面,“一人食”的场景的大头并不在餐厅;
直到现在,外卖昂贵的日本,死宅如果不想选择泡面零食,就只能出门觅食。而国内死宅们却能掏出手机,打开外卖App点单付款一气呵成,足不出门在几十分钟后吃上热腾腾的鲜食。
这么一比较,要让“空巢青年”们放弃追剧和游戏,老老实实跑到餐厅吃一顿饭并不现实;
另一方面,便利店则通过品质提升承接了“一人食”场景;
便利店正逐渐成为人们安全感觉重要来源——从早上的包子豆浆,中午的猪排套餐,甚至凌晨两点的自热小火锅。任何时候走进便利店,填饱肚子都不是难事。
正如餐厅推出“一人桌”,便利店门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开始力推“一人食”小份餐品。
比如便利蜂很早就注意到“一人食”需求的提升,为热餐、零食、水果、酒水饮料等在内的品类推出了小份包装:一个苹果或两个香蕉刚好满足一天需求;快餐盒饭,一份米饭可以选择十余种菜品,既满足了尝鲜需求,精确计算的分量又避免了浪费。
实际上,便利蜂不只满足了“一人食”的分量需求,更切中消费者们挑剔的口味。
在小红书上输入“便利蜂”,诸如“便利蜂10元宝藏零食大测评”“便利蜂10元搞定午餐”等笔记比比皆是;在知乎“便利蜂有什么很好吃的东西?”问题下,多位答主都要吹爆其自有商品品牌“蜂质选”的苦咖啡牛奶;而在微博输入“便利蜂”,便会自动弹出“便利蜂测评”
正如上文提到,餐饮节约不只要从分量入手,体验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从这个角度来说,便利蜂的数字化管理,在当下餐饮节约风潮下起到的模范价值,实际上被低估了。
02
为什么说便利店是推进餐饮节约重要支点
便利店的盈利模型就建立在降本提效之上,助力餐饮节约更像是其规模效应下的“副产品”。
从公开数据到产业信息,从当地消费特色,到天气、气温,甚至附近是否即将有球赛等,都被纳入便利蜂的指标。它们被用作用户画像,并对消费决策做预测,成为从生产到流转的依据。
通过对生产、物流、门店和消费者在内的全链路数字化,降低便利店日常经营决策中人的不确定因素,实现“系统管店”。
包子做几个、什么馅、送到哪、甚至需要热几个都由系统决定;短保产品则通过电子标签基于剩余保质期自动调价,确保消费者进店后第一时间看见,减少临期导致的丢弃浪费。
换言之,“确保美味”在便利蜂不再依赖店长经验,而是固定为一套大数据指导的标准动作:
便利蜂通过自身技术实现真正的降低废弃率,减少浪费,真正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便利蜂更像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就像小程序slogan:“一家24小时靠谱便利店,智能零售新体验。”。通过产业链层面的“智能”实现消费端“靠谱”,为零售行业的“新体验”打了一个样。
03
最后
从餐饮行业兴起的“一人食”趋势,聊到承接了“一人食”需求的便利店业态,在厘清“便利店是推动餐饮节约的重要支点”这一观点之后,其实再次佐证了一个观点——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而总是带着电影滤镜的便利店,正在用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地影响着传统餐饮行业。
注:文/科技唆麻,公众号:科技唆麻(ID:techsuoma),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科技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