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分享明年投资趋势 创新工场指出四个方向

亿邦动力网 2018/12/03 20:18

【亿邦原创】12月3日消息,在今日的创新工场媒体开放日“预见2019”投资趋势分享会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管理合伙人汪华、合伙人张鹰分别分享了自己对下一年国内投资趋势的判断,并对过去一年创新工场的投资主线做了一定分析。

李开复强调了创新工场tech VC的定位,表示AI在对各个业态的改造中仍旧有着不少机会。

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则从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一、中国在城市和人口层面的梯度;二、中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在发展顺序上的特异性;三、相对于前端用户端,后端生产端仍旧很很大改造空间;四、不同垂直行业发展水平不同。汪华认为表示在这些特殊性中还孕育着大量的机会。

以下为速记全文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媒体老朋友、新朋友,非常感谢大家来到创新工场聚一聚。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回望2018年这一年创投圈发生很多变化,有的公司发展很好,创业人笑了,有的就哭了,还有一些公司就不再媒体的视野里,回望这一年,创新工场在整个创投圈也有很多自己的感悟和感受,我们非常希望能跟媒体好朋友做一些分享,所以我们今天举办了媒体开放日活动,我们也希望这个活动在每年年底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持续举办下去。首先有请创新工场的CMO Anita(黄蕙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黄:大家好,很多媒体朋友常常在各种各样的邀约中看到我们在穿梭,有些媒体有聊过,有些还没有,今天非常开心,刚好是12月刚刚开始,也迈入年终。今天我们组织大家过来,是希望在这个时间点,在今年变化这么大的阶段,能够对来年有一个展望。可能各位在年底到明年年初的时候也有很多沉淀和思考,整个下午有好几位合伙人和CEO过来分享。

李开复:这么多媒体朋友,非常感谢你们又来到创新工场。我们每年都会有这样一次分享,明年我们会期待一个更大的分享会。明年会是我们十周年的纪念。今天我主要介绍我们的投资团队,尤其有我们的管理合伙人汪华来做对趋势的分享。今天我做一个开场,给大家过去这一年的成绩,还有对未来的宏观看法。现在大家心中想的是寒冬是不是要到来,是不是有很多问题,募资不容易等等。

从宏观来说,其实经济一定会有它的周期存在,从历史上来说,在一些比较大的挑战的时候,反而是一些投资甚至创业最好的机会。因为那些是靠着热潮出来忽悠的创业者,这个时候就缩起头来,那些真正有想法,有理想,有能力的才会出来创业。同样的,投资人也会在这样一个寒冬的时候分别出来哪些是有特色的,头部的投资人。投资有句话我是非常相信,如果你要能够长期做一个很好的投资人,再不然你就会一些别人不会的东西,再不然就是你作出一些别人不能作出的事情。每一个国内的顶级VC,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的打法。创新工场是Tech VC,国内唯一用这样的称号的Tech VC。以前这个概念也跟大家介绍过,在国内一些公司在过去十年在投资方面崛起,因为他们能够看清楚科技的方向和趋势,并且能够分辨那些真的有料的科技公司和科技人、创始人,能够在这些公司的成长中给他们真正的养分,不只是追一个热潮或者是找一个退出。这是我们的定义。

基于这个定义,我们过去达到什么样的成绩呢?分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大家想的是手中有没有钱,能够度过这个寒冬手里要有钱,我们第四期美金和第三期人民币都已经开始投资,投了接近20个项目,都是在这一年之中开始。我们可以说是在市场进入寒冬的时候,在做业界很罕见的进度很好的融资。第二个部分,整个投资团队还在扩张,这也代表我们对自己的特殊打法有信心。而且我们非常高兴的跟大家分享,我们又多了两位合伙人,第一位是方益民,第二位是张丽君。

方益民是创新工场非常早期的投资总监,后来在百度做战略投资负责人,之后又回到创新工场,已经回来一段时间。张丽君算是在创新工场长大,是我们最早期的分析师,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年轻中坚力量。创新工场年轻的团队非常厉害,他们的嗅觉,他们对商业的认知,技术的理解,还有他们挖掘项目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从分析师做到合伙人,经历了七年左右时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的明星项目就是VIPKID,这两位是我们想跟大家介绍认识的,以后应该有更多接触的机会。

还是要稍微谈一下我们的AI。AI项目不多说了,我主要想谈一下我们的AI工程院的发展。大约两年前成立了AI工程院,作为一个VC,做这样的事情还是很特殊的。因为我们认为在AI崛起的时代里,如果只是去守株待兔,等着那些超级模式撞到商业天才,碰撞出点子,正好敲到我们的门,我们的投资速度一定不够快,而且最顶级的公司,也许不会那么快的发生。所以我们就觉得能不能做一个催化剂。工程院自己会立项,在过去两年中一共招了接近150人,大部分都是AI工程师和科学家,以年轻同学为主,他们会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他们也可能会见一些传统的企业,比如永辉、富士康,去了解龙头的企业怎么用AI,顺便了解一下最顶级的传统企业有什么强需求是我们可以用AI来补足的,也了解传统企业的整个流程,让我们作出更好的项目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看有没有足够的累积,能够剥离一个公司出来。在今年这一年我们非常自豪的剥离出了创新奇智这个公司。创新奇智就几个特点,一个是他有金三角的管理团队,有企业家、销售、运营、解决方案、产品和工程,这三个人涵盖了整体,大部分的纯技术创业者来的更全面,他会针对几个重要的领域来做AI解决方案,包括零售、金融保险、制造业,我们很看好这个公司。工程院雇了150个人,创新奇智就拨了大部分出去。现在工程院又继续搭起了近几十人,加上一大批非常厉害的暑期工作生,还做很多时候的事情,总之我们认为创新工场能够作为Tech VC,有我们独特的优势,作出好的事情。

我们在南京、广州,也建立了分部,包括了工程院的分布。南京的副院长也是国内AI的年轻专家,最近正在美国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地域扩张。我们的工程院现在有5个实验室,正在尝试教育、医疗几个领域一些新的探索AI对撞商业的机会,相信未来会从工程院看到更多的惊喜。这是我们一年的回顾。

在今年年末,我们对未来是非常非常看好。在寒冬的时候,能够更显出一个VC的特长和优势。我们作为Tech VC在今天这个技术为主的创业时代,如何用技术去赋能各个传统产业,不仅仅是AI,而且是各个领域,我觉得会在未来的几年更清晰的显示出我们作为Tech VC的优势。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

汪华:今年大家对于整个中国经济,世界经济探讨的思路比较多,的确现在资本市场不振,全球经济放缓,很多同学都在讨论,不光是说全球经济放缓,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进入了贸易孤立主义,保守主义,贸易战也在不断的发生,估计也会恶化。放在中国的角度,大家也是看到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很多同学都在讨论中国是不是会发生像当年日本的失落的20年,或者会进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我的看法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当下的现实。但是整个中国经济体是非常特殊的,中国是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经济体量是世界第二,一方面它是一个单一市场,统一的国家经济体,另外一方面中国不是一个经济体,中国本身是有人口、城市阶梯、行业维度、前端后端,有多个不同发展阶段,多个不同的体量构成一个复合的经济体。一方面我们在北上广深,无论是GDP和发展程度来讲,已经是发达国家的状态,另一方面四五线城市依然还是在四五千美金的GDP,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前端后端的发展阶段和增速阶段完全不同,所以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经济体,目前达到这个体量的只有中国。日本包括美国都是相对均质的经济体,虽然美国有铁锈地带,也有沿海地带,但是美国各行各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是均质的。欧盟拥有多个经济发展阶段,但是欧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他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和集权和完全统一的市场。所以中国本身的特点,保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讲,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中国对于周期和发展潜力的特性也是跟其他国家不一样。

我们先说第一个维度。人口和城市的阶梯。中国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高密度的一二三线人口,无论是从经济、消费合发展角度都是处于不同的维度,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经实现高度的消费经济文化,甚至都已经成熟到了小众品牌化,消费升级,去品牌化的阶段。二三线城市主要还是在一个消费刚达到消费品牌化的阶段,而三四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刚刚进行大宗消费扩张和消费品类扩张的阶段,更接近于一线城市2000年初的状况。从线下的角度来说,一线城市已经进行各种各样的新零售的试验,线上线下结合,体验式,二三线城市刚刚出现连锁便利店这样的业态,在一线城市已经衰退的大卖场、购物中心刚刚进入到四五线城市。在线上的电商角度,一线城市已经进行即时配送,即时电商,O2O阶段,四五六线城市主流的民众刚刚通过微信的微信支付,第一次拥有了支付手段,刚刚开始进行第一次电商购物的体验。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教育、医疗等等都是一样的状态,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处于不同的增速放缓。比如在一线城市里,商品零售在一线城市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但是在四五六线城市,这些大宗日用品销售和零售还在高速增长中。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可以说是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体量规模的经济体的叠加体。

第二个维度是说中国的发展顺序。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它的发展顺序也是跟全球非常不一样。传统的发达国家是按照历史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展起来,先是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然后大宗消费,市场分配的扩大,然后是资本化、集约化,然后才是信息科技化。以零售行业为例,60年代以前美国是大量的消费扩展,大量的小店夫妻老婆店踊跃出现,总量的消费量都在提升,60年代以后开始规模化、资本化、集约化,像沃尔玛这样的连锁标准化超市,开始统一市场,增加规模,获取市场份额,等90年代这个事已经发展到极致,各个领域都有垄断性的巨头出现,传统的集约化和标准化上几乎潜力挖掘到了极致,然后就是科技提升,利用无论是电商还是技术,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和资本效率。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整个发展阶段是反过来的。中国互联网发展跟中国大规模的消费扩张,跟中国大规模标准化、资本化、集约化的事情几乎是同时发生,甚至中国的互联网化先于很多领域的资本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生。欧美公司先是出现第一代巨头,然后再出现第二代巨头,然后是第三代巨头,沃尔玛、亚马逊按照这个顺序来。但是中国先是腾讯、阿里这样的公司,跟永辉这样的公司几乎是在中国同步发展,甚至中国第三阶段的公司先获取了市场份额和资本规模化,然后再倒过来对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公司进行改造。而在中国现在为止,依然还共存了无数的夫妻老婆店,无数的小业主,以零售为例,连锁化、集约化、资本化的路径刚刚还是没多久。在欧美一个第三阶段的企业可做的事情相对来说有限,它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去做更多的事情,投资也只能投第三阶段的公司。但是在中国,一个第三阶段的公司不断可以做纯线上或者科技的事情,还可以做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效率提升整合的事情。而我们作为投资人,抓取的不仅仅是第三阶段的发展机会,同时可以去抓第二阶段资本整合、第一阶段消费规模扩张的机会。所以在中国整个增长和机会也是多元的,三个阶段并存。

第三个是中国的前端和后端。中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家,在用户端和前端,中国的发达程度在很多方面是首屈一指,甚至超过欧美日。无论是在前端的电商,移动支付,还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包括短视频、直播等等用户前端的应用,在很多程度上领先世界。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抛开前端巨大的先进优势,支撑中国前端的终端和后端,跟前端的发展速度完全不匹配。比如中国前端的这些电商、企业、制造业,在终端并不是像欧美这样以集约化发展的体系在支撑,中国现在依然是几千万的个体货车司机,各行各业是数百万的中小,甚至是个人的流通商在支撑。几百万的个体物流园,这些支撑了中国终端的流通和服务能力。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虽然中国支撑了世界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产能,但是中国的工厂大部分是一两亿人民币的销售额,自动化程度或者说人均劳动生产力只是其他国家的几分之一。中国后端的制造业并不是靠超高的效率和自动化,超高的劳动生产力来支撑。中国超越世界甚至领先两三年的前端发达,跟中国的终端和后端本身有一个巨大的不匹配。对我们来说,这样所谓的不匹配从第一个角度来讲,其实都是潜力。如果我们像欧美那样已经非常发达,它的改进空间就非常有限。而中国前段已经发展很多,终端和后端依然有大量的效率提升空间,对整个工作来说是增长潜力,对我们来说就是投入机会。最近阿里和腾讯也在提产业互联网,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就是致力于中国后端的效率提升。而中国的后端效率提升,潜在的增长和潜在的规模是等同于甚至是大于前端。

第四个维度是中国在不同的销售品类和垂直行业发展也是不均衡,中国在基本支出比例是在下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它在教育、医疗、娱乐的支出依然是增长。另外过去几年,中国高速互联网化和海量的互联网改造领域,说起来惊心动魄,只集中在很小的几个领域,中国高度互联网化的领域,广义的来说是零售,零售扩展到服务,包括旅游之类的也算是服务,然后再扩展到娱乐。中国无论从社会家庭支出,还是大宗垂直消费领域,只有少数两三个领域是真正被高度互联网化,大量的消费垂直和大量的领域并没有被高度互联网化,虽然我们有一个错觉,在中国的互联网化已经非常高了。

比如日常的教育,最近一两年线上教育像VIPKid提供了一些互联网化的元素,但是你如果看中国几万亿的教育支出,有多少程度上是被科技提升了,有多少是被在线改造。整个市场份额有多大程度的集中,医疗也是如此,更多的垂直领域也是如此。中国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不同的消费品类和不同的领域里面,对效率提升,互联网化或者科技程度不一样。

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会放缓,但是不代表整个中国会匀速的放缓。整个中国虽然整体经济放缓,但是在非常多的领域依然有巨大的效力提升和结构化高速增长的机会。对我们来说,首先AI在里面就起到一个最大的作用,刚才说的很多的不匹配,很多新机会,本质上都是要通过科技效率提升解决。AI是什么?从媒体上讲,大家很喜欢把它看成黑科技,人工智能要替代人类。但是对于我们社会的进步,或者从投资角度来讲,AI是很简单的一件事,AI就是自动化的优化。作为一个自动化的优化工具,完成对我们刚才说的各个门类里面,无论是消费下沉市场,不同前后端的弥补和效益提升,生产力的提升来自于技术的进步,AI是最大的驱动力。其他的消费升级,下沉的市场,包括海外的市场既使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都是我们中国新的机会,也都是我们投资的机会。中国经济虽然在一线城市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中国还有三四线城市,会有很多的垂直行业,依然会有很多的增长机会。而中国的四五六线城市,包括东南亚海外市场,是为中国头部城市和尖端行业提供巨大的腹地和子市场的支撑。当年的日本并没有腹地支撑和分层增长。

从资本本身的角度来说,虽然市场会有周期,但是我相信整个经济的周期还是会依附于中国长期实质性的经济增长。中国实质性的经济增长,在我看来效益提升依然有空间。本质上来说,我从中长线的角度,投资和回报的周期比较有信心。几年之后,从中国的投资退出角度会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中国到现在为止依然是IPO退出作为主要的退出途径,而一个成熟的市场,并购和IPO本身是同样重要的退出途径。中国接下来无论是已经有了大量的千亿美金甚至更高市值的公司投入,而传统产业的巨头在我说的资本整合的阶段正在形成。所以中国之后的退出会更加的多元化。而从市场本身的角度来讲,中国A股市场未必会像现在有那么高的溢价,但是我还是看好它会变成一个未必有高溢价,但是会有更明确的规则和更好的流通性的市场,无论是最近的科创板,还是注册制,虽然缓慢,但是还是在坚定的推出。香港的市场成为了中国的小纳斯达克,相比以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会逐渐更加有序和多元化。这对投资人来说是更好的事情。

回应开复刚才说的那句话,表面上市场上最低潮期的时代,实际上是孕育了下一个阶段最好的公司的时候。中国本身的经济体,在我看来实际上是拥有长期增长的结构化的潜力和机会。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很高兴又一次跟大家交流。去年跟大家探讨的时候,我们谈了创新工场各个赛道的投资逻辑和框架。刚才大家听了开复的高瞻远瞩,汪华同志的仰望星空之后,我就脚踏实地讲讲消费,大家都听得懂的具体细节。

其实行业的周期跟自然是一样的,行业都是有周期的,各种宏观调控,只可能会拉长周期,或者熨平周期的波动,周期一定会有。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都是有周期的,所以今天无论从行业的发展周期,还是金融的周期来说,今天处于一波上升周期的尾部阶段是很显然的,没什么好奇怪的,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经历的。像我们都经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经历过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也经历过08年次贷危机,就是十年前和二十年前的事,十年一波。但是每次经济危机之后,能看到更伟大公司的诞生。今天如果行业感觉瑟瑟发抖,应该看到一个积极面,新的经济体和新的经济点正在萌芽阶段,坦率的说,如果没有冬天,不能够杀死病毒的话,得病的人会更多,所以冬天绝对是一件好事。

在这个情况下,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汇报一下,过去一年和现在看到的以消费为代表的一些领域的投资框架和机会。去年在这个地方,我们讲了创新工场在17年终的时候看到的一些重要趋势,创新工场提出了OMO命题,线上线下融合。而不是从线上往线下倒流。汪华提出了三波人口红利的分级释放,刚才他也再次阐述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纵深的市场,是怎么样逐次释放经济潜能。在2017和2018年我们围绕这样的投资逻辑主线,在消费领域我们也投资和布局一些市场。包括在消费的渠道领域,像汪华所说的,总体来说渠道和零售是最活跃的部分,在品牌体系里面,在供应链体系里面,我们做了一些布局和安排,有些是在17年做的,有些是在18年上半年年中做的,总体来说,我们是在挖掘流量的红利,以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新的流量红利,在各层人口的机会,我们在挖掘在消费升级阶段各个不同的层次所爆发出来的消费效力。我们也在挖掘能够支撑这些体系快速发展的后端组织和供应链里面的机会,总体来说,我们确实看到很多被投公司的高速成长,也分享了这波成长带来的回报。

站在2018年终,在这一波经济里面,重点不是唱衰什么东西,因为唱衰在一级市场挣不到钱,如果你在二级市场做做空还可以。所以我们只能坚定的去做多。做多什么呢?努力找到那些大家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正向增长的机会。我想从几个视角跟大家探讨。第一个是行业的分类,刚才汪华讲了一部分,我做点补充。第二个是人群的视角。第三个是价值链的分工。第四个是地域的分割。这四个方面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一个从行业来说,整个消费行业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可能有一个经济体总在10%的增长,狂奔30年以上,这本身就不健康。而且经济发展多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供给已经显著高于普通性的需求。所以全行业去库存的问题,最先曝露的不是上游的供给侧,是08年之后的那一波以鞋服为代表的消费侧,经过调整之后,上游的去库存压力现在开始向中下游再次传导。所以去库存肯定是有压力。

在所有的行业里面,我们大致可以分成几类,一大类是强周期见顶的房地产相关的行业,房地产相关的,大宗的家电,装修、建材都会受影响。在这个大周期下面,我们应该理性的认知它的拐点在哪里。第二个类型,有更快速的周期波动,比如大家经常拿一个事实来说话,汽车零售行业今年特别惨,今年有些月份是百分之负十几的下滑,当然它监控的是主机厂的出货,去年基数太高了,因为主机厂都把货压到渠道里面,今年渠道的货压不动了。我说汽车不好,我想告诉大家,即使急剧下滑的行业也是有投资机会,投资最怕的是没有变化,无论是快速增长,还是快速洗牌都可能有投资机会。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汽车的整车零售市场里面,应该快要有新东西了。你们仔细想想,有个企业花了很多钱去砸二手车,还没砸出来,后来开始砸新车了,虽然他没砸出什么样的,但是跟他同样做新车交易的很多企业开始慢慢找到路子,从17年到18年出来一批做新车融资租赁的公司。他是对现状的一些妥协,但是你再想想,明年库存压力更大了,主机厂还要面子吗?明年一定是谁能帮我卖,谁就卖吧,趋势就是这样。原来中国零售渠道就是卖百家车,北京以前有个亚运村汽车市场,我的第一辆车就在亚市买的,转了十几个门店买了一辆车,今天哪里还有亚市。那时候4S体系不行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是4S体系起来了,但是这个体系架构可能不能够支撑今天汽车行业的发展,所以往下摔也会有机会,可能出现盘整和新业态诞生的机会。我们现在反而比去年和前年更加关注汽车流通渠道的发展。我们以前一直没有投汽车零售的业态,我们投了一个供应链公司,叫卖好车,当时我们判断零售前端不容易出现极具变化,反而供应侧容易收敛,所以我们投了一个to B的公司。他们发展的非常好,今年数字也增长很好。我估计最多再有两年的时间,在他这个平台上跑的汽车服务的量将会成为第三方服务里面最大的头部公司之一,今天他的零售前端总量越来越多,原来都只能给县级二网经销商供货,现在电商也找他要货。所以下滑的行业谁说没有投资机会,可能会有。

当然总是最喜欢的是那些逆势增长的品类和机会,所有的主笔都知道一个名字叫口红效应,今天做投资的人,如果你不说口红效应,显然不知道处于什么季节了。但口红效应不仅仅是意味着化妆品,几个重要的心态。口红效应,低客单价,粉丝效应,原来是大明星带粉丝,现在都是小明星、小群主带粉丝,这个粉丝效应的爆发急剧明显。中午我跟冷静还在讨论,淘宝直播的那些明星带货也开始起来了。粉丝效应很明显。

第三个高效率的各种工具,不管是直接作用于C端,还是作用于B端的,高效的工具在冬天的都是一刀一捅血,非常有效率。最后一个最会有创新出来,无论是多么艰难的日子,都会有创新出来。无印良品,优衣库都是经济低谷期出来的。经济蓬勃向上的时候,大家去追大明星去了。这里面还是有增长机会,我们要很仔细认真的去梳理里面可以捕捉的逆势增长的行业板块和行业企业,我们还是能经常有一些小惊喜和小发现。

第二个我想说说人群划分。从收入阶层来看,至少可以把我们的同胞,我们的13亿人口分成四大块,左上角的是高净值人群,虽然单体消费绝对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消费弹性很弱,他多一点钱,少一点钱,经济好一点坏一点跟他的绝对消费金额没关系。那一定是抓那些经济弹性最大的人,就是中低收入阶层,所以你看到最新的数据,上个月个税已经见面到多少钱,有六千万人不用交个税了,这六千万人不交个税,省下来的钱反而是消费弹性最大的一部分。因此现在减税降费绝对是正确的措施。这个对于激活消费非常关键,让消费弹性大的人多两百块钱花出来,比让一个亿万富豪多买一辆车对经济的贡献大得多。同时高净值人群最关心的不是消费问题,而是资产问题,是资产的安全性、保值增值问题。这两年你会看到原来不太受待见一大批的创业公司是给有钱人做资产配置,这两年的生意都很火,帮助他海外买房子,最近这一年火爆了。因为可以规避征税。还有一大批人帮助人在海外买对冲性的金融产品,非常多。这是一个赛道,但不是最重要的赛道。

右上角是中等收入个体,大概在中国有两三亿人,这批人往往生活在媒体,投资人的周边,这些人很多的诉求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消费要升级,原来的东西太low,颜值不好看,我不买了。大部分消费升级更多关注的是这些人的升级倾向,这没错,但是今天这个经济形势下,在宏观周期相对末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群人其实是在分化。之所以前段时候大家讨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是一个不存在的对立矛盾。既有人升级,也有人降级,这里面仍然会有少量的人群在做消费升级,仍然有些行业在这个时代收入是高速增长,这批人的收入增速远远高出平均的经济增长,所以他消费升级的欲望肯定存在。像名堂是做男装设计师品牌孵化,他的每一个单独的设计师品牌的店开出来生意都很好,他的商品经济是在夏季件单价一千块钱的水平,秋冬季件单价是两千块钱,真的有一批人消费在升级。同样我们也投了爱库存,他会把一些大家熟知的品牌商品的尾巴,以惊爆价快速分销到消费者手中,同样是卖服装的,你卖新品牌,卖新书能赚钱,快速帮助这些大众品牌,清理库存,消掉也能卖钱,一个品类两端必然存在,分别表现的是两种现象,一部分人是升下去了,当然有可能更多数量的人降下来。因为确实今天房产周期、教育医疗都在挤占大家在日常消费中的花费比例,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反映,中国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好,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服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了,同时医疗和教育、住房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好消息,其实也反映一些无奈。农民低收入阶层,在医疗中的消费占比大幅度提升。讲积极一面是新农民覆盖面越来越广,农民敢于看病,另一方面其实是原来这个钱他不花,现在得花更多的钱看病。所以导致他们在一些非刚需消费品上的支出受到挤压。

导致跟城乡基础消费群体这六个亿的总量其实是在变大,如果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出现新一代的消费价值取向同质化,这个同质化是什么呢?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颜值的平价。长得好看,门店形象要好,界面体验要优化,服务要到位,还绝对不能够溢价。这就是现在的趋势,无论是高颜值的平价商场,还是高颜值的平价渠道,都有可能是这个阶段我们要面临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的调整。所以围绕这个做下一步的布局,有可能会是我们更加花精力所做的工作。

左下角非城市化的群体,不意味着没有消费能力。我们同时也很关注下沉市场的变化和机会。假如我们认可我们要抓的一个大方向是高颜值的平价,请问平价来自于什么?高颜值来自于什么?高颜值来自于塑造,平价来自于高效,其实就是这两个东西。消费的线下场景,这些年最容易成为网红,最容易受传播,最容易被大家安利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如盒马和超级物种,这是大型商超里面衍生出来的这一类OMO,体验升级是客观存在的。再一个是天天路过的便利店,便利店的体验升级,我们都应该能够感受到。北方的便利店挺落后,如果你去华东看,它的便利店要丰富得多,业态的竞争力好得多,我们今年有投了一个罗森区域的运营商,负责在南京、安徽做,他们完全借鉴了罗森的后端的食材,鲜食供应链,合资跟罗森建厂,用了集团的冷链和配送能力非常成熟的强大和后端能力,加上前段的拓店能力,还有一千块钱卖的是烟。剔掉烟,普通的便利店日商只有三千块钱,他一万二是不含烟的,面积差不多,但是有四倍的零售额,靠的是什么呢?商品也是平价的,卖的东西很好吃,未来几年还会快速发展,如果关心食品零售,无一例外都会发展小业态的增长,远远高于中型业态和大型业态。再比如一些中型舞台,无论是糯米,还是十元店模式,你形成了购物习惯,它就是一个新物种。这种体验是纯线上不容易给到的,毕竟能够摸一摸,看一看,何况东西又不贵。十几二十块钱的东西你还纠结啥呢?所以相对低客单价,高颜值,好卖相,体验交付良好的业态,今天获得绝对超常规的发展。所以其实不是没有人去逛店,是你的店不值得人逛。

第二个线下业态里面,在北京是一种综合性的一站式售卖设备,在小区进门的地方,轻松的获得,这些业态的发展,从运营来看是高于我们原先的预期,我挺担心像这么一个机器扔在那里,友宝的机器两三百块钱的一个点位,我们当时还跟楼下的朋友们商量,我们前端零售,日商做到多少这个事能不赔钱?我们当时测算不考虑广告这些东西,一天能够做到八九百块钱基本就可以不赔。现在在楼下的店,大面积超过一千块钱,说明消费者是需要的。而且在那里面买东西的很多年轻人,明明离这个在楼下的机器150米之外就是一个便利店,年轻人就跑到这里一刷卡,一扫码就拿走了。连150米都不走,更不要说下单半小时送达,一分钟都不能忍。没问题,我给你这个便利,换来我的商业价值。每一个细分市场切进去,就是一个不小的蛋糕。一个点位一千块钱,有人卖增值,无人卖的是边界,各有各的诉求。

线上这一块仍然是现在看起来增长最快的模式,假如我们认为效率是支撑平价的根本,那么在零售端的各种环节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增长基本不烧钱,现金流很好,今年跟去年相比,销售额已经翻了三倍。毛利足以覆盖住费用。这是用网红化学。。它主要是用人肉的方式传播商品的独到之处,这些供应商为什么愿意跟花卷合作呢,其实是替代了广告投放,不仅仅是商品售卖,我小红书可以种草,到花卷上看看实际用的效果和步骤,最终你愿意在哪里买都可以。

贝店是社交电商里是月活用户最大的一个,如果你说云集的绝对交易额目前大于贝店的话,如果你说实际的购买人数,贝店早就已经反超云集。它月活跃购买用户超过千万,增长非常迅速,今天还在高速增长。贝店上卖东西,没有啥稀奇的,都是你要用的,你用了贝店就不用去超市。他提供了一个集高效的营销费用和分销效率。你们感兴趣货比三家,看看哪家平台的运营成本最低,谁的效率最高,谁将来就有更好的周转。

再说爱库存,它的特点是非标品,服装的库存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中国的所有服装企业,即使牛差到海澜之家,你看看他的库存,吓死人。但是这个行业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总有人帮他。所以爱库存这样的企业应运而生,极高效的库存清理效率,实现消费者买好东西的愿望。当然你要承受几点,第一个肯定不是当时最火的款,你能接受去年的耐克的鞋吗,你能接受反季促销夏季的商品吗,你愿意在夏天买羽绒服吗?可以啊。大量的人,其实有这种欲望和需求。我们把他们对接起来就好了。这种高效的库存周转效率,又提供了一个平价支撑最有利的利器。

有几个项目,比如说做冻品食材的供应配送网络,林志强做冻品在线是非常扎实的一个企业,运营体系和运营能力,就是一个高效配送网络。唯捷是做城配非常好的公司,大部分中国内资的便利店都是正在干一件事,建立自己的仓配物流能力,很多人的仓配物流能力建立完了发现还是不够,一个店一天只有四千块钱零售额,给仓配物流的毛利点非常低,超过4个点就亏钱了。唯捷城配做到了一是数字化驱动,二是集约化提高效率。只有数字化管理,你才知道该在哪里下功夫。

我们几年又投了一个快兔物流,是在生产企业货源端,基本上都是只管运这一段。在运输里面包含了集货,把物品集中在一起,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送,三段。大部分都是干运输这件事情。快兔干的事情是掌握货源,他先把货品先集体起来,集到一定的货之后可以自营去干线运输,从而提高整链运输能力。

最后一点品牌投的相对比较谨慎,因为大部分传统的品牌领域,投品牌的VC不多,大部分是TE,更多的是奔着品牌资产去做。在传统的品牌成长周期中,一个品牌从创设到被消费者认知,到积累一定的量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超越的VC时间期待。但是今天不一样,今天由于信息传播方式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典型的现象,比如说女生熟悉的一些化妆品,由于有了小红书,由于有了微信各种大V的传播,一夜之间一个牌子,一个单品就会火。一些企业从发布产品的第二年,一年就能干到几个亿的零售额。这个在一个传播的化妆品创业公司中,五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一两年就能完成。因此今天给了我们重新审视品牌投资机会的窗口。当然这里面我们也不会盲目投,大概是在两个方面更感兴趣。第一大类是希望找到一些穿越周期的东西,在一级市场投资还是相对时间较长,从投下去到退出来怎么也要五六年,我们不能以一季的时间表现去推测五六年。所以对于一些长得快的东西,我们很喜欢,但是我们也很担心它来的快,同时去的也快。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有定海神针价值的东西。做租赁行业的项目,蚂蚁金服投了一堆,坦率的说没有一个跑得通,但是这种投资对于改造生态环境特别重要。有大量的钱去支持,让一个早期不容易成立的场景,还能够持续发展,教育市场。也许有一天这个场景就真的成立了。所以在一些千里的品类上,我们也会布局和挖掘。

另外我们想找有创新的,一些品类是以前市场没有的,比如扫地机器人忽然卖爆了,连电动平衡车也主要是出口,卖给外国人,就是原来更高成本的零部件现在有更便宜的成本,从而大面积的铺开。

最后一点,对于区域的分割,无论是下线,还是国际市场除了有钱人之外,另外30亿小兄弟们,都是值得关注的。中国13亿,印度13亿,非洲13亿人口,还有东南亚大几亿人口,这已经是小30亿的人口。还有很多国家在生产制造能力,商务运营能力,金融服务能力,物流仓储配送体系不如我们,我们可以输出技术,输出金融,输出商务模式,输出产品,可输出的东西非常多。具体怎么输出,你们听听郎春晖讲。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