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茶水间争夺战:无人值守货架真正秘密在这里

叶志荣 2017/09/07 09:44

【聆志零】专栏作者叶志荣,亿邦动力网资深智库、“社群零售”理论第一人、新零售专家,为大家提供有关“新零售”最独到的解读。以人货场三维一体作为出发点,从ID到交付场景再到物流纵横,逐步呈现以社群零售为前台、互联网化物流为中台、大数据和金融创新为后台的新零售体系。

刚进入外企的时候,学到了一个单词:pantry,茶水间(我一直念不好这个单词)。在那家公司,pantry是个多用途的地方,大聚会、小交流、读书看报、中午热饭、喝杯咖啡……一地多能。

有个朋友是知名高大上外企出身,后来创业做了个蛋糕品牌,还做电商,蛋糕的产品经理和网站的产品经理都是她老公,一个来自美国的少年——我说你们家才是“正宗西少爷烧饼”。这个蛋糕品牌叫做:pantry’s best,派悦坊。蛋糕口味不错,颜值很高,感兴趣的自己去寻找一下。她早期的很多客户恰恰都来自于外企。也许,pantry对于外企就是个标配,对于外企人而言它就是一种文化标签。

后来,硅谷的科技企业算是把pantry文化进一步迭代了吧,更大的面积,更多的饮料食品,还有健身娱乐设施。早年跑去硅谷参观的,好像都要去体验一下Google的食堂什么的。西学东渐,硅谷科技企业对中国新一批企业的影响从商业模式也延伸到pantry文化,我们看到很多国内牛起来的科技公司或暂时没有牛起来的创业公司,都要在公司里配备pantry式的区域:懒人沙发咖啡机,健身器材配cookie。

今天,新零售的创业者们也盯上了pantry式的区域,他们在做新的商业模式,他们可能也会间接的在中国企业中促成一种新式的pantry文化。

瞬间升温的茶水间

“无人零售”是在7月份的时候迅速成为了一个零售热点。当时阿里巴巴开出了“淘宝咖啡”,缤果盒子联合大润发在街头顶着烈日开出了无人店,居然之家在家居展会上展出了无人店的模式……7月份的“无人零售”热点普遍具有一定的“智慧特点”:封闭的新店铺空间形态、无人值守、智能监控,和大数据、AI(人工智能)高度关联。

本周,另一流派的“无人零售”迅速升温,融资消息接踵而至。

原大众点评COO吕广渝进军新零售,首款产品办公室货架——猩便利,获超亿元天使融资,是目前新零售领域天使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家。

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创办的办公室自助零售企业“果小美” 正式对外宣布,近期完成超过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和IDG资本领投,峰瑞资本跟投。

此外,生鲜电商每日优鲜也在不久前推出了名为“便利购”的办公室无人零售项目,目前已经发展出上千个网点。

这一流派的“无人零售”具有这样的特点:瞄准已有的相对封闭空间——办公室、无人值守、无需复杂设备、可以快速布点。和上面的那一波技术流相比,这一波主打模式流。

一、办公室便利店模式能不能成立?

聆志零认为新商业模式不是空中楼阁。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立足于存量的转移,同时能够创造新的增量。

1、“办公室便利店”模式转移了谁的存量?

一是写字楼周边的便利店,二是网上超市。

网上超市购物到办公室的“储粮”模式,适合购买的是保质期长的预包装类食品和饮料等,这些产品一是容易被归为非健康食品,二是难以承担主食的重任。另外一层重要因素来自人类社会里的经济学设定:人是自利的。办公室也是一个小社会,网上购买“储粮”模式容易出现“利他不利己”的结果。

相较于网上购买,到写字楼周边的便利店、水果店去购买,可以购买到较为新鲜的短保食品(如烘焙的面包、沙拉等)、水果等。但在办公室密集区域,这类购买行为通常有时间集中度:早上进办公室之前、中午吃完饭之后。在这样的时间段内,排队的人很多,购买体验差,很多人可能看到排队就放弃了。在非高峰时段走出办公室去购买,一是因为工作安排可能时间不允许,二是想想还得走一段距离也就放弃了。另外仍然需要考虑到办公室作为一个社会单元,它也符合人类社会里的政治学设定:社会监督。在工作时间的模式设定下,随意的走出办公室去购买,对于个体而言会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老板看见了算不算我开小差?同事看见了算不算我人太闲?

“办公室便利店”模式直接把货架前置进入办公室,消费者可以不用储粮也不用出门,需要的时候即买即取,在办公室里把原来流向便利店和部分电商的存量交易给转移走了。

2、“办公室便利店”创造了什么增量?

昨天和每日优鲜的朋友吃饭,期间交流了一下“便利购”的事情。目前“便利购”的增长很快,这一块对每日优鲜的增量贡献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便利购”这种“办公室便利店”的模式减少了很多原有零售模式的麻烦之处,消费者在办公室消费的频次提高了。原来可买可不买的,因为货架在哪了,支付又那么方便,现在就买了;原来别人买而我不买的,因为货架在哪了,看见别人买了,自己也去买了……

“办公室便利店”的出现,会提高办公室内人群的消费频次,这一增量是过去的零售模式(便利店或电商)难以捕捉到的。举一个栗子。办公室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小明找小华帮了个忙,然后丢下一句“改天请你吃饭吧!”就华丽丽的走了(“改天请你吃饭吧!”应该可以入选中国十大谎言前三名吧?!)。现在有了“办公室便利店”,小华可以直接怼回小明:“别改天了,就请我吃个水果沙拉吧,刚好下午茶了。”(多么和谐的一幕)。

二、办公室便利店模式可能有什么延伸?

果小美的创始人阎利珉表示,果小美真正希望做的事情,并不是简单的把便利货架搬到办公室里去售卖快消品,这仅仅是这个事情的上半场。果小美更关注的是办公室这个场景的价值。“本身这是一个用较低成本获取高价值用户流量的地方,是一个很高频的最贴近用户的流量入口。通过现在的方式将流量汇聚起来,可以做很多更有价值更有想象力的事情。”

“办公室便利店”模式可能还有哪些想象力?

1、转移分众的存量,创造新的互动营销增量

分众传媒是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覆盖白领人群,强制性信息传播。刚好上周在顺德飞鱼电商总部看到了一些新的广告展示技术,比如把传统冰柜的门变成既是有透视感的玻璃(可以看到货架的商品),也是一块演示屏幕(可以看到广告信息)。分众曾经尝试过通过它的屏幕构建新的互动场景,但后来失败了。电梯里或等电梯是个陌生的社交环境,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让分众抓住了机会——好歹有个看的,不那么尴尬。但中国人在公开的陌生社交环境中能做的可能也就到这了。办公室是里都是“同事”,这就形成了一种社群关系,有了创造更多互动形式的基础。今天“办公室便利店”放的是普通的货架、冰柜,往上面加一些屏幕(或有新技术的屏幕出现)不难,可以增加的内容很多。既然便利店都已经前置到办公室了,把电梯里那个生意也前置到办公室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2、社群化的办公室,社群化的商业网络

苹果下周就要在新落成的苹果大厦里发布新一代苹果手机了。据说当初设计苹果大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bug:在这座大厦里人们可能会因为间隔太远而缺少互动,缺少互动就会让组织失去想法的交流,失去创意,失去协作。于是,后来又做了些调整来弥补。在阿莱克斯·彭特兰的《智慧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出“拥有高度社会智能的魅力型连接者是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种魅力型连接者往往“会在饮水机或咖啡壶旁与组织里不同角色的人交流”,获得想法,传播想法。也许,这就是外企中pantry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

办公室是天然的社群存在物。“办公室便利店”用新零售的方式作为切入口为中国企业共享了一套pantry模式,在这里有没有可能形成中国式的、科技企业式的pantry文化出来?有没有可能基于pantry作为公司社群互动的交汇点,形成新的商业逻辑呢?完全可以放飞想象力,这才是入口的价值所在。

相对封闭的人群和相对封闭的场景,一直是新商业模式最好的试验场。比如大学校园之于互联网,美国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的很多新种子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的。校园不适合作为消费升级、新零售的试验场,因为消费力不足。办公室取而代之,社会关系形成的虚拟围墙,工作关系形成的社群存在,“办公室便利店”今天只是开始。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