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个叫papi酱的女子火了。她的陡然走红掀起了2016年内容圈里第一个话题高潮,其短视频占领了朋友圈,一开始我并不以为然,这不过是互联网千千世界里的一个小网红罢了,后来发现其热度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成为一档常态的专题节目,无论是话题内容还是精短快新的表现形式,确实是互联网时代的吸睛利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事实上的本质是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时间里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人们没有精力去理解那些冗长的信息,省时的目标追求是第一位,所以极简商业所追求的省时要求我们必须精简一切信息,进行高效传播,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快速创造价值,当然,这个信息内涵必须是精华,才能具有穿透力,直达用户心智,激起共鸣,papi酱的红火正是印证了这一观点。
简单信息的穿透力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我们常常会疲于应付各色各样的信息,想想你有多少个订阅号,又有几个会去每天打开?仅仅是打开的动作可能都很困难,要仔细阅读就更加不容易,无论他们是有用还是无用,而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无用的信息其实居多,所以我们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发掘其中有效信息究竟有多少,放弃会来得更容易,而将注意力转而投向那些能立即产生共鸣效果的信息,而这样的信息必须是简单而具有穿透力的,能够快速抓住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并创造价值。在我看来,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增加信息内容的有效比对于营销传播所带来的穿透力至关重要。
抓住有限的注意力资源
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也注定了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和认知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注意力被界定为“将心智聚焦于特定的信息”的心理过程,如今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注意力交易甚至超越金融交易。
通过注意力盈利的模式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V们能靠着一个公众号能够混得风声水起,粉丝们的注意力在其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注意力的稀缺性注定了它价格的昂贵,企业为购买消费者的注意力要投入巨资。美国各行业的广告费用约占其销售额的2.5%,其中85%是支付给媒介用来购买注意力资源的。一些大众消费品企业的广告费用更是惊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宝洁公司把销售收入的11.8%投在广告上,高露洁公司投入了13.5%。
1886年可口可乐诞生,当年其销售额为50亿美元,而广告费就花去了46亿美元,80年代可口可乐的广告费用约为1.6亿美元,而短短的十多年,便增加到现在的6亿美元。我们就天猫淘宝网站而言,首页每一块地方都被明码标价为入口,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在上面投注大量的费用,注意力资源上的花费已经成为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如何提高注意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注意力流失的成本,便成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经营目标。
注意力俨然成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资源。比如近年来颇受争议的网红经济早已不能称为是新鲜事物,其实是注意力经济一个重要凸显,从“芙蓉姐姐”、文学网红“痞子蔡”、视频网红“后舍男孩”,到美女网红“张大奕”、宠物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再到最近的papi酱,他们捞金本领让人瞠目。
我们不难发现注意力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掀起的“网红经济”浪潮,引爆了大众视野。“papi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她自2015年10月开始上传原创短视频,截至2016年3月20日,她的节目总播放量达2.9亿次,微博粉丝超过760万人,总粉丝超过1181万人,估值3个亿,连罗胖也自叹不如。罗振宇说:“我花了3年多,粉丝到600万,papi酱花了4个月粉丝1000w+,我每天甩脑浆,讲哲理故事。你每天网上刨几个段子的掰几句。我们团队上百人,一年收入2亿多,现在估值13亿。你一个人,还啥也没开始卖,估值3个亿。你叫叔叔怎么能好好睡得着?”在互联网商业时代,可以说占据了注意力资源就等于抓住了巨大的流量价值。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的事情?心理学上叫“鸡尾酒效应”,声学中叫“人耳的掩蔽效应”。现在我们来设想,你正在一场鸡尾酒会嘈杂的人群中穿梭,周围的人在窃窃私语。突然你好像听到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听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名字如此敏感呢?首先,名字对你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注意力倾向于捕捉那些我们熟悉的信息;其次,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人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比较敏感。
网红所代表的草根阶层的崛起,不是像罗胖这样的精英人士,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人”,有思想有情感寄托,有鲜明的观点,所讨论的内容更接地气,是大部分主流人群所熟悉的,所以更能被快速接受。他们相比于品牌的冷冰冰,更鲜活,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或传播的内容更像是一种“人与人的连接”,更能直达受众心智。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