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需要对产品功能和外观进行压缩和重新组合时,可以试着给产品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快确定哪些是重要的,而哪些是可有可无,抑或不可缺少然而又很少用到。这里需要重提Kano用户需求的三个层次:
基本型需求:在排列产品的功能优先级别时是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也是产品设计人员必须竭尽全力去满足的需求;
期望型需求: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可能连用户自己也不太清楚,但这是体现产品竞争力的部分,也是用户谈论最多的,且比较可实现的,当获得满足时,顾客会比较满意,由于其可实现性,设计者往往会花费许多精力在这里;
兴奋型需求:可以使用户惊喜尖叫的,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也是产品的吸睛点。
设计者可以根据这三个层次将产品功能进行归类排序,避免走弯路造成的价值损耗。
对于基本型需求,比如产品的性能、安全、浏览器兼容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会出现用户不能访问使用产品的情况,这是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尽快解决的问题,有的公司称为“911bug”,属于最高级别的bug。如网站被黑,或者使用起来非常慢,这种显然会让用户崩溃的事情,优先级最高。
试想一下,如果用户访问或使用不了你的产品,即使你的产品功能再强大,做得再好,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享受不到,还没等展示完其他更炫酷的功能,他们就走了。
对于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可以综合考虑有多少用户需要、用户经常需要还是偶尔需要、对用户重要还是不重要这三个因素,通过运营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功能优先级别,有这么一个公式:
用户需求重要性=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用户使用率)*功能使用次数百分比(功能或内容使用率)*类别重要性百分比(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注意:最底层的基本型需求不在计算范围内,因为默认为最高级别。)
关于计算公式举例:Q功能属于期望型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假设总的用户数有100人,其中有50人使用过Q功能,那么Q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就是50/100=50%,他们一共使用了10000次,那么使用次数百分比就是10000/50=200,类别重要性百分比,假定期望型需求是50%,那么Q功能级别数值=50%×200×50%=50。
BX功能属于兴奋型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假设总的用户数有100人,其中有30人使用过B功能,那么X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就是30/100=30%,他们一共使用了90000次,那么使用次数百分比就是90000/30=3000,类别重要性百分比,假定兴奋型需求是25%,那么X功能级别数值=30%×3000×25%=225。
以看出X功能级别数值225要大于Q功能级别数值50,所以X功能的整体重要性要高于Q功能。对用户来说但对用户来说,基本型、期望型与兴奋型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运营数据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简洁产品的研发,优先级别的判断可以让设计研发人员尽可能地排除那些可有可无,甚至用户丝毫不感兴趣的无用功能,在使产品变得简洁的路上铺下垫脚石。
另外,排列功能顺序还可以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确定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排定优先次序。
(2)专注于寻找能够完全满足优先级最高的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然后再考虑满足用户的其他目标。
(3)确定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源,并将解决这些问题的功能按难易程度排出优先次序。
(4)要知道能够满足主流用户的“足够好”的产品与只有专家才看得上眼的“精准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5)不要以功能的多寡来认定产品的价值,应该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的目标。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