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传统水果店30~80平米,年销售额100~400万不等,坪效3~5万/平米/年。而生鲜电商B2C的现代化大仓,坪效只有2.5万/平米/年。”资深电商人士湛广认为。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到,在年初美味七七宣布破产之后,仍活跃于公众视野中的B2C生鲜电商平台仅剩下易果生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少数“玩家”。其中,易果生鲜拥有天猫超市生鲜专区的流量入口。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均获得产业资本投资。
湛广认为,目前,生鲜电商正在面临五大困局。主要原因在于生鲜品类的高成本与低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创业公司遵循“烧市场”的规律等。而关于如何破解,湛广表示,生鲜电商的破局之道应通过单品突击、长时间培育生鲜标准化等方式,并以社会化思路解决冷链等基础设施问题。
亿邦动力网整理资深电商人士湛广,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内容如下:
生鲜电商面临的五大困局
困局一:高成本与低附加值
长期以来,农业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存在一个剪刀差,即工业品定价高于正常价值;农产品定价低于正常价值。生鲜本质上属于农产品,附加值远远不及工业品,生鲜毛利率一般只有20%~30%,个别进口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一点,一般也不超过50%。典型的某水果B2C成本结构如下:仓储费用5%,分拣包装费用8%,物流配送费用20%,管理及人力费用12%,市场推广引流费用25%。各项费用加起来占比70%。显然,毛利率无法抵消各项费用,账面总是做不平,导致大多数生鲜电商企业都是亏损的。
困局二:不断融资与两线烧钱
长期以来,放卫星式的创业思维GBF(GET BIG FAST)在硅谷非常主流,即做大做快,而不是做大做强,通过疯狂砸钱,快速实现市场份额第一,取得市场主导地位,比如滴滴快的。
然而,这个模式用于生鲜电商,就变得更加惨烈。因为其他标准品电商都是一线烧钱,而生鲜电商是两线烧钱,即线上烧钱——打市场、树品牌、拉用户;线下烧钱——控基地、做分拣、建冷链。冷链物流比起普货物流成本高40%~60%,一个标准化冷库建设成本需要1500~2000元/平米,相当于普通仓库的4~5倍。再加上分拣、包装和加工环节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所以生鲜供应链总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来说,生鲜线下的供应链投入相当于线上投入的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体量下,生鲜电商比起其他电商烧钱多2倍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生鲜电商不断融资,不断做规模,希望达到规模效应而降低边际成本。
困局三:消费的高标准与产品的非标准
生鲜电商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大众对它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生鲜电商能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购物便捷,带来新鲜健康生活。因此,消费者的标准非常高,包括新鲜、美味、绿色、有机、无污染、原产地直供、极速送达……然而,生鲜属于非标品、易腐品,导致以上高标准很难达到。比如,同一个品种的苹果,分别种植在山西和山东,不同产地的土壤、水肥、气候、光照、湿度都不一样,导致其酸甜口感、营养成分、形态颜色、尺寸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棵树上的苹果,月初和月末采摘的也不会完全相同。至于土壤是否污染,农药是否超标,面对上游高度分散的众多基地,生鲜电商无法一一去甄别与筛选。因此,在现阶段,生鲜电商无法从源头上解决产品是否绿色无污染问题,消费者的期待和需求并不能真正满足。总之,生鲜电商的投诉率显著高于其他电商,很难做到“所见即所得”,让图文描述与实物完全相符;即便描述相符,物流途中的损耗,也容易让实物面目全非。
困局四:供应链集约化与产业分散化
生鲜的品质受制于供应链,供应链受制于冷链储运体系的普及。冷链体系建设投入大,需要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才能摊低高昂的成本。
然而,当前生鲜领域,从生产者、流通商到零售商,大都规模弱小,高度分散化,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去完成冷链基础建设。生鲜电商带着使命和光环降生,接受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注入,也背负了众多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推动行业集约化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基础冷链体系建设。这就让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就背负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
那么,供应链集约化和规模化之后,是否就可以显著降低成本,让电商颠覆传统生鲜商?非也。我们做生鲜电商的同仁,一定要看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想着颠覆传统产业,想当然去做大做快——由于生鲜电商采用高标准、严要求,在仓储、分拣与包装、物流配送等环节上额外增加了干预,大大增加了成本,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于传统供应链。以水果行业为例:先看人效,传统批发商400~600万/人/年,水果电商B2B的人效为150~200万/人/年;水果电商B2C的人效低于100万/人/年。再看坪效,一个100多平米的水果批发档口,年交易额可以达到3000万以上,坪效30万/平米/年;传统水果店30~80平米,年销售额100万~400万不等,坪效3~5万/平米/年。而生鲜电商B2C的现代化大仓,坪效只有2.5万/平米/年。
这些数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这么分析:生鲜电商的效率和成本上显著居于劣势,规模化可以带来边际成本一定程度降低,但是这个降低程度非常有限,而基础总成本仍旧会居高不下,导致其在大众市场中丧失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如果全行业都采用电商的标准来做供应链,那么效率就没有区别,大家扯平了。因此,如果生鲜行业只有生鲜电商在做供应链集约化与现代化,那么生鲜电商总是吃亏的。这样一来,生鲜电商是难以颠覆传统产业链的。
困局五:高大上的外行与草根化的内行
美国商人约翰沃纳梅克说了一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套用这个句式,我要说的是,生鲜电商有一半的钱浪费了,我知道浪费在哪里——在于交了学费。
生鲜行业传统的从业者,动辄有着20年的经验,才能摸透生鲜的脾性,将供应链效率提到最高、损耗降到最低。但是他们都是草根分散化经营者,无法承担产业变革的使命。这时候,生鲜电商团队杀来了,他们大多是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带着情怀和资本,涌入生鲜电商行业,但是毫无生鲜行业经验。于是,他们犯了很多业内人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交了大量的学费,才慢慢变成生鲜的内行。举个例子:某公司的生鲜冷库招聘了一批大学生,按照教条进行标准化管理,结果交付质量差,响应速度慢,稍微订单一多,就鸡飞狗跳。后来,实在忍无可忍,招聘了几个草根化行业人士,轻松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案例:一家水果O2O公司,线下开了10多家水果店,公司的职员运营半年,全部亏损严重。后来,将这些水果店承包给其他水果店主,结果1个月后都实现了盈利。为什么呢?因为经验丰富的行业内人士,能够以店主的主人翁精神干脏活累活、能够对店铺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够将库存和损耗降低到最小、能够每天用心工作16个小时、能够不领取加班费而毫无怨言……所以,在很多泥泞环节,正规军干不过杂牌军,这不是生鲜行业特有的现象,其他行业也存在。
对于生鲜电商来说,高大上的外行和草根化的内行,都不能担负产业变革的使命。我们需要二者的融合——融会贯通接地气、深钻行业舍得拼。
生鲜电商突围之路
突围之一:大单品突破,树立品类领导品牌
纵观生鲜市场,能够树立知名品牌的企业,都是在某个品类上进行突破,依靠大单品或同品类的产品群建立行业领导地位。例如褚橙,就把橙子这个品类做到极致,年产量1.2万吨。再如蓝莓,联想佳沃投资了4万亩地种植蓝莓,力图将这个品种做成行业领导者。再看肉禽蛋品领域,金龙鱼食用油年销售额500亿元,双汇肉制品年销售447亿元,德青源鸡蛋年销售5亿枚……
这里有一个经典故事:1903年,一个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利用假期到中国宜昌去看望正在传播福音的姐妹凯蒂,次年她返回新西兰的时候,把猕猴桃的种子带回去了,从此猕猴桃就在新西兰扎根。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和品种改良,如今新西兰的猕猴桃风靡全球市场,当然,它现在的名字叫“奇异果”,品牌名称叫“佳沛”。2015年新西兰奇异果产量达到了47.5万吨,出口量45.4万吨,出口总收入14.4亿新元。而猕猴桃的故乡中国,至今没有在这个大单品上有所突破,仍旧没有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这次大会的交流中,我非常欣喜的看到,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在布局上游的某个品类,在线上和线下商品大流通的今天,销售渠道不成问题,做好上游大单品的企业,比较容易脱颖而出。
突围之二:产品线以精品为主确保毛利
在资本的驱动下,所有的生鲜电商都在追求体量突破,采用低价促销拉用户,毛利率很低或干脆补贴变成负毛利,这在资本市场火热的时候,对于持续融资和占领市场份额非常有利。而在资本寒冬,就让很多企业丧失了盈利能力,难以为继。
GMV是一个危险的陷阱,交易额做得越大,风险越高。因为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按照GMV来配置的,而不是按照利润。随着GMV的膨胀,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等到资金链紧张时,就会发现覆水难收,尾大不掉,为时已晚,任凭企业家如何运筹帷幄,任凭团队如何纵横捭阖,最终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公司滑向无底深渊。这里并非团队不够智慧,并非是领导人不行,而是一旦开始了GMV游戏,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前面分析过,生鲜电商成本和费用居高不下,那些毛利率只有20%~30%的普货永远无法盈利。因此,生鲜电商必须有所选择,聚焦中高端市场,产品线必须以进口产品或国内精品为主,通过原产地概念讲故事,以新奇特打动消费者,力争毛利率达到50%以上,才有可能盈利。
当然,坚持做高毛利产品也很痛苦,因为销量做不上去。此时唯有坚持,用品质和服务留住中高端用户,沉淀忠实粉丝,打造品牌影响力。请大家记住:长期以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对于价格策略有两条普遍规律:第一,对于那些定位鲜明、价值独特、价格坚挺的消费品牌,当用户人群积累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品牌影响力就会出现爆发,进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于是小品牌变成了大品牌。第二,在每个行业早期的洪荒时代,企图靠价格战打天下的企业都死光了,最终摘取桂冠的一定是高附加值的品牌。
突围之三:标准化三部曲,大流通两条腿
生鲜标准化三部曲:一是品种培育标准化;二是种植生产标准化;二是加工包装标准化。
例如,新西兰的奇异果首先是育种的标准化,经过上百年的培育和改良,才沉淀为今天这种稳定的品系和性状;同时奇异果也是种植出来的标准化,种植园的气候、土壤、水肥、光照等参数基本都是统一的。再如,天天果园的橙子是加工分拣出来的标准化,将上游果农的产品收集起来,通过现代化工厂的流水作业,对规格、成熟度、颜色、甜度、酸度等进行统一筛选装箱。
进口生鲜产品大都实现了标准化或者半标准化,因此进口产品价格高,毛利率高。假设你是一家水果B2B批发商,那么你每季要重点经营好60个SKU,即30个进口产品,30个国产产品。问题的挑战在于30个国产产品,如何做到标准化?相对容易方式的是加工分拣标准化,但是无论如何都需要有规模支撑。要多大的规模呢?从工厂和运输的规模经济性考虑,那就要求一个单品每天出货量达到一挂车,20~40吨,货值30~50万。那么意味着,每个单品每年批发销售额达到1.5亿元左右,要能同时做好30个国产单品标准化,那么年批发销售额在45亿元以上。由于各品类销售占比不同,小品类达到上亿的规模时,大品类可能做了10多亿。再加上进口水果同时运作,这家B2B电商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目前尚无企业达到这个规模门槛。
当然,并不要求所有产品都标准化,可以循序渐进,率先将销量大的单品标准化,同时生产资源也可以共享,这样门槛就降低很多,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就可以同时运作多个品类标准化。
在鲜花电商领域,标准化途径也同样包括品种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和加工标准化。爱尚鲜花目前在这三个维度都在下功夫,一方面,在上游大力推行订单农业,与众多大型基地联合开发新品,联合种植,在每朵玫瑰8个月生长周期内,全程掌控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糖分、酸碱度、病虫害防治等100余个参数,最终达到了A级标准的产品,才会选择性采摘下来。另一方面,爱尚鲜花通过昆明的大型鲜花工厂以及各地的分厂,采用流水作业线,对加工包装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最终的产品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一,每周最高产能达到30万盒。
显然,标准化离不开规模化,而规模化就要求大流通、大销售。真正的大流通,就是电商与传统渠道不分家,要将线下和线下渠道都利用起来,两条腿走路。
这里要打破思维定式,生鲜电商开始由于销售体量不够,没有资格直接从原产地进货,于是一方面偷偷从线下传统批发渠道拿货放在网上卖;另一方面又坚称自己的产品来自原产地,去掉了所有中间环节。与其那么人格分裂,不如反过来思考:签约拿下上游一些有卖点、有溢价的单品,一方面通过传统批发渠道走量;另一方面在网上销售做利润。这样一来销售规模就上去了,也可以真正掌控上游了,形成良性循环。
突围之四:关键环节自营,泥泞环节外包
生鲜种植环节需要很多经验和技术,也需要设备投入,很多电商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这个环节可以暂时外包。再如运输环节,如果自建物流车队,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个环节可以暂时外包。如果生产加工环节是保障品质的关键环节,那么这个环节就必须自营。总之一条原则:生鲜电商不可恋战,关键环节自营,泥泞环节外包。
突围之五:冷链体系社会化,共创而不是独建
天天果园死磕供应链,在上海等大城市自建冷链物流体系,线下投入非常重;而爱尚鲜花的干线、支线和落地配送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的,所以相对而言投入较轻。对于大多数生鲜电商而言,自建冷链物流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方面投入太大;另一方面规模跟不上,产能闲置,亏损严重。
当然,坐等社会冷链体系成熟了再去做生鲜电商,也不现实。所以,如果生鲜电商大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建立冷链同盟,共同投资打造冷链体系,如果产能过剩还可以对外开放接单,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则是最佳选择。
突围之六:战略聚焦,赢得两线作战
生鲜烧钱的地方太多,战略聚焦尤为重要。
一是空间聚焦,做透几个盈利的样板市场,比起全国撒网更有价值。并且,区域扩张也不要遍地开花,应该采取“油斑策略”,以点带面浸润和渗透,把样板市场与中心城市周边做透,将散点市场变成块状市场,则规模经济性、密度经济性和区域品牌影响力都可以同步做好。
二是品类聚焦,做好一个或几个大品类,比起泛泛的产品线更有价值。前面已经讲了建立品类领导品牌,这里不赘述。
三是资源聚焦,将资源投向核心关键环节,比八面出击更有价值。
四是用户聚焦,瞄准某个区域富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例如爱尚鲜花85%的用户是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一二线城市白领女性;其中69.1%的订单配送地址集中在写字楼,其余是住宅;这个人群中64%的人使用IOS手机,朋友圈自发分享率为22.4%。总之,这个人群聚焦度非常好,在时尚消费和社交分享方面属于高度活跃人群。
五是传播聚焦,当代传播渠道多如牛毛,但是可能只有极少数是精准有效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现在是传统广告公司的迷茫期,也是传统大品牌的彷徨期,因为所有的权威大媒体顿时黯然失色,以前动辄几千万的投放计划如今都变成了鸡肋。这样就给互联网和电商品牌前所未有的机会,比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内容创作,精耕细作,精确吸引粉丝,可以事半功倍。拼多多和拼好货依靠微信朋友圈拼团,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上千万用户。爱尚鲜花的一次鲜花50人团活动,在朋友圈获得了40万个订单。
综上所述,生鲜电商前景光明,道路泥泞,任重道远。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才有价值,才有壁垒。今天有很多热血创业者在这个领域冲锋陷阵,未来一定会有一批卓越的企业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