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8月12日消息,日前,有媒体从央行内部人士获悉,让支付行业煎熬等待了三个多月的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展期牌照将于本月发放,但就在黎明前夜,又一家第三方支付持牌企业吃了一张罚单。
在这样的时间点,罚单频现,似乎预示着第三方支付并不明朗的前景。
罚单频现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对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做出行政处罚。处罚公示表显示,海科融通因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罚款人民币6万元。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海科融通最早于2011年12月获得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卡收单《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至2016年12月21日,属于较早一批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海科融通官方介绍中称,2015年全年交易总额达1100亿,年单日交易峰值达20亿元,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POS收单和智能MPOS收单业务。
此前,有一份2015年12月永达集团拟收购海科融通时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海科融通拥有存量商户超55万户,商户当月交易流水已达到235亿元,并与多省联通公司、陕西移动、山东电信和迪信通等知名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2015年1-10月,海科融通实现营业收入约1.69亿元,利润总额约1267.13万元。
相比于上亿元的营收,6万元的罚单仅是九牛一毛。但这却不是海科融通的第一张罚单。
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因未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外包服务商管理失控、交易监测不到位导致预授权风险事件的10家机构进行了通报。其中,海科融通山东分公司涉及商户24家,央行责令海科融通停止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新商户,并对所有存量商户和受理终端按规定进行全面、逐一清理。
201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海科融通山东分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并作出12万元的行政处罚。
其实,海科融通受罚只是央行开出众多罚单中的一例。
就在上月底,央行对“亲儿子”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就分别处以1110.1万元和2653.7万元罚款,惩处两个企业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变造银行卡交易信息、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放并划转客户备付金、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央行重拳出击,监管政策频出,罚单频开,体现了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清理整顿的坚决态度。
上市被阻
与央行监管收紧相应的是,资本市场似乎也对第三方支付冷眼相对。
据了解,2015年7月,吉林永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停牌,开启与海科融通的资产重组,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海科融通全部股东购买该公司100%股份。2015年12月,永大集团与海科融通的107位股东签署了《购买资产协议》,初步协商预估值约3亿元,其中发行股份支付交易对价约2.7亿元,支付现金3000多万元。
有意思的是,永大集团披露的公告显示,海科融通107位股东中惊现导演冯小刚、赵宝刚和演员尤勇,三人各持有100万股,交易对价1172万元。公告内容显示,冯小刚、赵宝刚是在2015年5月海科融通的增资扩股中以4元每股的价格进入的,按交易对价,短短半年资产翻了近3倍。
但好事多磨,2016年6月,永大集团突然宣布对海科融通的资产重组终止,原因则是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监管政策的重大不确定性。
无独有偶,自去年低声势浩大开启的第三方支付第一股,拉卡拉通过与西藏旅游资产重组上市的计划,也于今年6月宣布终止。业内人士分析称,证监会严打借壳上市是导致重组失败的直接原因,但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的不明朗也是主要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与永大集团分手一月后,安徽新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巢东股份)就宣布拟收购海科融通,并称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中介机构正积极对新增标的开展尽职调查、审计和评估工作。
业内人士分析,如此迅速的分手旧欢委身新主,可见海科融通牌照变现的强烈愿望。
牌照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事实上,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罪与罚从未停止过讨论。
今年年初,在商务部组织的一场央行、工行各互联网金融代表出席的互联网金融讨论闭门会上,以工行为代表的大行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就争锋相对,互相指责对方垄断数据,向央行诉苦,希望对方先共享数据。
与会者中,有第三方支付企业代表直言支付牌照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该代表称,“为什么要发放牌照?牌照就是权力寻租。”比照美国等,支付市场完全可以市场化开放竞争,央行做好基础监管就行。也就不会产生一纸牌照动辄好几亿的倒手价,成为暴力变现的手段。
跟上述论点相反,主流支付机构的观点则认为目前存量的267张支付牌照已经太多了,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牌照。牌照数量的过剩导致很多拿到支付牌照的机构根本没有开展具体的业务。
从目前央行监管的多份文件可以看出,央行的监管基本秉持牌照太多的看法。一方面,央行从2014年7月最后一批19家支付牌照发放后,已停止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另一方面,央行近期出台的三份主要监管文件,均偏向收紧牌照权限。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今年以来,共有三份与第三方支付紧密相关的重要监管文件,一份是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一份是5月国务院发文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还有一份7月正式实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三份文件分别从第三方支付的权限、资质、金额等各个方面做了严格限定,为第三方支付戴上了紧箍咒。
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显示,支付机构将被划分为5类11级,实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监管。如果多次出现D、E类评级,将被暂停支付业务,直至注销牌照。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位第三方支付高管透露,首批27家申请展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有一家没有通过,需重新提交资料。
据了解,第一批牌照展期未到,第二批也将于8月到期。真是未来在哪里,还要待监管重锤最终落下才可知。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