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全时隐忧:进驻10城疯狂拓店 资金链面临考验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18/08/20 14:25

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三只眼看零售》透露,全时便利由于资金链紧张,导致供应商“上门追款”。

全时便利大股东为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2亿元,占股88.56%。再向上追溯,复华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复华卓越70%股权,为全时便利的实际控制者。

证券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复华控股关联企业北京复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列为异常机构,理由是未按要求提供法律意见书。

就上述情况,《第三只眼看零售》向全时方面求证,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一切正常。根据便利店行业的特性以及跟供应商的不同合作情况,不排除个别供应商会偶尔出现延迟付款,但是全时整体供应商的款项都在正常付款。”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8年中国便利店TOP70》显示,截止2018年5月,全时便利已进驻成都、杭州、天津等10座城市,门店数突破600家。

有观点认为,全时便利高速扩张,是希望建立规模效应,在资本市场上提升估值,从而获得新一轮融资。同时,业界认为也不能排除全时便利是在为“卖身”做准备。

某供应链企业相关负责人评价称,“全时便利的业务基础还是很扎实的,出售的话会有很多人考虑接手。”

通常急行军必有粮草之患。全时便利高速拓店,也就需要在多个城市承担预亏压力。以单店150万元左右的开业成本估算,全时便利在一年间新开数百家门店,加上进驻当地市场所需的后台管理公司,物流仓储等成本,全时便利资金链压力可以想见。

联想此前因为投资方P2P项目“爆雷”,导致全部门店一夜之间关停的邻家便利。资本玩家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面临巨大风险。例如此次国家相关政策收紧,多个投资机构自身出现危机。

一时间,包括便利店在内的多种融资项目停滞,企业越来越难融到钱成为现实难题。《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原本占据风口效应的便利店业态将趋向冷静,逐渐回归为一门“慢生意”。

北京便利店“老大” 从“卖身”传闻到高速扩张

作为北京最大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全时便利的发展拐点出现于2017年11月。彼时,它刚刚被《财经》报道在资本市场中寻求入股或收购一年之久,作价十多亿,但并未成功“卖身”。随后便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投资百亿元,于五年内进驻100个城市,覆盖100万个终端。

从被传寻求出售到一年之间疯狂扩店,全时便利可谓迎来戏剧性转变。全时创立于2010年,在本土便利店大多以轻资产运作的背景下,采用重资产发展之路。推出包括可视化陈列、自动补货、线上平台等多种新尝试。据了解,高端设备是全时便利当时投入最大的板块,使得全时便利第一代门店即需要100万元投入,而第二代门店的开店成本则提升至200万元左右。

“特色服务+业态创新+重资产加持”,使得全时便利迅速在北京便利店市场站稳脚跟,并于2017年超越拥有260家门店的好邻居便利店和开出236家门店的7-eleven,以门店数360家成为当地“老大”。

全时便利相关负责人就此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回应称,“我们从没有寻求出售。”全时在2017年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后便开始加速扩张。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全时便利避开了上海等便利店“红海”区域,转而选择天津、杭州、长沙等便利店竞争相对较弱,但市场需求成熟的潜力城市。例如南京有800万常住人口,便利店的数量刚刚过千,且业态整体增长率仅为2%,远低于两位数的行业平均增长率。对于全时便利来说,类似城市就是能够进驻的“价值洼地”。

在开拓外埠市场初期,全时便利是以直营开店为主,品牌并购为辅。以成都市场为例,全时便利于今年2月宣布收购成都GOGO超市,接收其位于成都热点区域的13家门店,仓储(冷链)物流中心、智能中央厨房、面包糕点食品生产线和牧场。全时便利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时2018年将重点推进行业并购,目前已有多宗并购项目正在洽谈和推进。”

在此基础上,全时便利也在推动其加盟业务,加速资金回笼。全时便利店总经理杨波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上表示,全时便利未来要打造一个平台,包括向个人开放加盟、对企业开放区域授权,和多方合作等发展趋势。

从业务层面来看,全时便利具有供应链、单店运营能力等优势。例如全时便利在2017年推出线上线下互补后,最高单店日销提升了2000元,一些新开门店,销售增长达40%。同时,全时便利也在开发自有品牌,包括生活日用百货、休闲食品等品牌性偏弱、消费频次高、紧急性消费需求强的产品品类。据悉,自有品牌商品拉动其所在品类销售增幅达25%,毛利率提升10%。

据公开资料显示,全时便利350家可比门店的年度整体销售额约为12亿元。以20%至30%的便利店综合毛利率计算,其年利润约为2.4亿元至3.6亿元。按照行业平均水平估算,进入杭州、成都等城市的资金储备保守需要5000万元。要想做到200家门店,实现总部+门店盈亏平衡,则需要两亿元左右。

支持全时便利在一年内布局10座城市的资金来源,主要应来自于股东复华集团。以复华集团旗下主要资金储备池——复华资产的资金管理规模来看,10亿元是其短期内能够腾挪的资金上限。

此外,据工商资料显示,目前分别有三个机构直接持有全时便利股权,分别是复华卓越出资2亿元,占股88.56%;河北瑞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730万占股7.66%;深圳市九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851万元,持股3.77%。

资本面收紧 便利店业态回归“慢生意”

全时便利并非孤例,它在发展中遇到资本加持,开始加速扩张,实际上反映出近两年来便利店业态的常态,即借助资本效应做规模,希望能够快速切分市场格局,成为引导便利店大势的行业寡头。

尤其是今年以来,红杉资本、春晓资本迅速拿下六七个便利店项目,使得不好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资本不再冷静,它们急于寻找便利店界的“种子选手”,并在幕后推动便利店业态整合。

这使得整个行业躁动不安,品牌频现跨域去扩张,本地化壁垒加速消亡。例如本土便利店巨头美宜佳于6月7日宣布即将进驻上海,江苏、浙江、贵州、海南等地,意图完成其华中、华南、华北的市场布局。

整个行业似乎开始“疯狂”,就拿员工挖角来说,除五险一金以外,武汉区域一个店员月薪已经被吵至4000元以上,店长工资则在1万元以上。

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收紧,资本加持下隐藏的高风险开始显现。据公开资料显示,某资本旗下几家P2P平台均出现了问题,这导致接受该资本投资的多家企业受到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零售业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近期宣布获得上述资本投资的企业,大多会面临资金难以及时到账等问题。如果融资款项不到位,公司发展或将面临资金困难,原定计划无法很好完成,规模效应难以如期达成等困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邻家便利即是近期发生的极端案例,由于其实际控制者善林金融被查封,导致邻家便利一夜之间关闭全部门店。这瓢为便利店经营者泼下的冷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回归理性。邻家便利也在告知函中表示,三年以来,“公司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靠店铺自身销售收入仍然入不敷出”。

换句话说,即便有资本进驻,便利店想要盈利,单纯依靠快速开店基本不可能做到,更多还是在于运营功夫。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个数超过10万家,日均销售额为4936元,相比2016年提高了10%,但增幅下降。

便利店业态依然是一门“慢生意”,一些依靠自我造血活下来的企业,即便面临行业动荡依然能够维持业绩增长。例如红旗连锁8月18日发布2018半年报称,公司2018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16亿元,同比增长5.34%;利润总额1.78亿元,同比增48%。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便利店操盘者应该从供应链、商品、运营能力等方面扎稳基本功。这是便利店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倚仗,即便未来需要与资本谈判,也能成为占据有利位置的筹码。【完】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