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抢占新零售的一个C位:从ware到care

叶志荣 2018/03/12 15:57

【聆志零】专栏作者叶志荣,亿邦动力网资深智库、“社群零售”理论第一人、新零售专家,为大家提供有关“新零售”最独到的解读。以人货场三维一体作为出发点,从ID到交付场景再到物流纵横,逐步呈现以社群零售为前台、互联网化物流为中台、大数据和金融创新为后台的新零售体系。

上周有朋友问我:“有没有感觉最近小程序好像冷下来了?”第二天就看到有赞在广州开了个“百万小程序峰会”,人头攒动,票圈四散。看样子,小程序又开始启动刷屏的节奏了。

这有点像#聆志零#,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也沉寂,现在又要开始刷节奏了。为什么沉寂了一段时间?你不过年吗???!!!春节假期,Linda、Andy都变回了翠花、狗剩,大家还聊什么小程序、新零售啊……春节是最好的“次元壁”。

元宵过后,#聆志零#又开始了新零售发(Zhuang)现(bi)之旅。上周去了趟上海,转了两个活动:1、星创视界(宝岛眼镜)发布了个“黑科技”,以“设备+互联网”的产品组合方式提供全新的视力保健体验。2、恰好AWE中国家电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就去逛了逛。今年的AWE,“智能”、“设备+互联网”组合等产品概念大行其道,正处于行业的C位。

转了这么一周,#聆志零#要说一点发现:新零售,让零售业从卖“ware”开始向卖“care”进化——零售业进入从“卖货物”向“卖服务”转型的行业周期。

“ware”在英语词根中通常是用于表示“物体”,比如“仓库”的英语单词是“warehouse”。“care”出现的地方通常和服务有关,比如“healthcare”。当一个国家的居民从物质相对贫乏开始走向追求美好生活时,就是在追求从“ware”到“care”的消费内容转变。Ware到care,一字(母)之差,刚刚好体现的是消费者的理念从“使用”阶段逐步过渡到“享用”阶段。

为什么新零售是从卖“ware”到卖“care”?

1、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产品,互联网售卖的就是“care”型的服务型商品。

互联网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是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转移(或创造)新的服务形态出来,比如早期的C2C电商转移了线下批发市场的服务、滴滴创造了新的一家出租车公司等等。

为什么互联网类的企业都特别强调“用户体验”?因为服务型的企业最在意用户的去留问题,服务是生命周期很长的商品形态。用户体验的形态,就是你care他的姿态。本质上是服务型商品提供者的互联网企业特别在意对用户的“care”程度——care做得好,cash自然到。所以,以互联网对零售业进行改造为切入口的新零售,一定会让互联网的服务属性深入其中。

2、零售业缺服务属性吗?零售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啊。

但中国的零售业在过去应该说,相当缺乏服务属性。在商品匮乏时代,有货就是大爷,那个时候拿得出货就是好服务。在商品已经不再匮乏,甚至过剩的年代,中国的零售业需要补上以前逃掉的课,学会做回服务业。

在现在这个阶段,不论是做渠道的品牌零售商,还是做产品的零售品牌商,都开始重视加强自身的服务属性。在国外,作为品牌零售商的Costco的会员费、亚马逊的Prime都是零售商服务收入的直接体现;作为零售品牌商的Apple的收入中来自iCloud、App store等服务型商品的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大(好像已经超过了10%?)。

上周在上海的见闻,国内的零售商也是向着加强服务属性的方向发展。例如宝岛眼镜所发布的依视路WAM700七合一眼健康筛查仪,以及宝岛眼镜独家开发的视力护照Vision-iBook,具备了较全面的眼部健康筛查和数据分析能力,让你去眼镜店不再只是查个度数配副眼镜,而是对你的眼部健康能够提供初步的筛查,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是一家做渠道的品牌零售商从ware向care发展的动作。

在AWE上,#聆志零#看到国内各大品牌家电(做产品的零售品牌商),也都在走从ware向care发展的路线。展会上,很多品牌的冰箱产品都奔着取代Pad的方向去了——在冰箱面板上安置一块屏幕,屏幕上接入由互联网提供的菜谱、生鲜电商;在屏幕上通过摄像头扫描,记录用户什么时间放入什么食物,进行保质期的管理,并可通过APP等队用户进行提醒等等……冰箱看起来是要承担起1/5个“管家”的服务作用了。

为什么新零售要从卖“ware”到卖“care”?

1、因为消费者只会越来越“懒”。

某大V说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懒是天性,懒癌近乎无药可治。美食不可辜负,但洗碗烧菜又是实在辛苦。于是自动洗碗、洗菜机成了AWE热门产品,外卖送餐则撑起了百亿企业估值。从卖“ware”向卖“care”发展,就是要人们不再只是在使用产品,而是能够创造享用的感觉。零售商所创造的care内容,让消费者实现从无到有,那是一种享用方式;让消费者实现从有到优,那也是一种享用方式。

2、Care产品的生命周期要长于ware产品,长远的价格走势也要优于ware产品。

先上图一看。

医疗、教育、育儿、餐饮等这些行业都是care型产品,服务属性很强的产品,在美国30年的时间周期里,他们的价格走势是越来越贵的。而服装、电视、汽车等ware型产品,则是价格走势越走越低。

为什么?

#聆志零#认为ware型产品多是更趋向于标准化的产品。标品更易于被工业化、规模化,特别容易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比如服装加工行业,从美国转移到香港、台湾,再转移到中国大陆,再转移到柬埔寨、孟加拉……时尚是走在一线的,但加工成本永远追求向十八线靠近。相对标品化的ware型产品,在价值链组织上的表现比较像纯互联网模式:偏向后端效率,前端的交付能力要求较低。

care型产品是相对偏向于非标准化的产品。第一,相较于标准化的产品,care型产品会更加强调本地的交付/服务能力。今天的新零售,反复在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恰恰是因为以目前的零售发展阶段,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有很多的零售场景都没有做好,而这些场景,多数是需要有较强的本地交付/服务能力的。结合互联网的效率和本地交付/服务的能力,新零售时代会产出很多care型产品,他们会部分得益于互联网的优势,降低服务的可获得门槛;他们又会部分受限于本地交付/服务的模式,地面网络的可复制性短时难以爆发,所以依然会保持一定的产品稀缺性。第二,不可避免要涉及的,随着中国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老龄化的逐步到来,一方面是人工成本在上升,另一方面是care型产品的需求会更多涌现,care型产品的价格走势必然走强。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